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沪苏浙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一张网”加速重要板块直连直通

  国庆节前夕,上海市政府、江苏省政府、浙江省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简称《规划》)。这是全国首个跨区域、协商性的国土空间规划,旨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根据《规划》,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区域,陆域总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

  《规划》中多项内容涉及交通运输领域,提出打造协同共赢的世界级机场群,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增强面向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能力;共建分工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做大做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突出江海联运、海铁联运。

  构建紧凑开放网络型空间结构

  为匹配全球城市区域多中心格局,《规划》提出构建“紧凑开放的网络型”空间结构,围绕廊道引领、网络流动、板块协作三大核心理念,以空间模式转型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上海大都市圈将培育7条区域发展廊道,作为引领区域要素集聚与紧凑发展的空间骨架、串联关键节点的核心载体,实现紧凑发展。培育沪宁、G60、沪湖、杭甬4条区域创新廊道,引导创新要素向区域创新廊道集聚,促进沿线城市节点间形成要素自由流动、链条紧密互动的创新共同体;培育宁杭、沿江沿海、通苏嘉甬3条区域特色功能廊道,聚焦生态经济、航运贸易、智能制造等领域,引导特色功能要素集聚与流动。

  在网络流动方面,《规划》提出完善南沿江、北沿江、环杭州湾、沪通—沪甬、西太湖、常泰6条次级发展走廊与交通网络,作为多中心、多节点的联系支撑,促进更广泛的交流合作。

  其中,南沿江发展走廊以城际铁路为基础,打造复合型的沪宁第二通道,集聚先进制造、新兴产业功能;北沿江发展走廊重点建设生态城镇带,带动长江北岸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环杭州湾发展走廊强化湾区产业平台协作,加强交通联通和综合枢纽建设,培育智能制造、国际航运、自贸服务功能;沪通—沪甬发展走廊加快跨江、跨湾交通通道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与专业服务功能;西太湖发展走廊以盐泰锡宜城际、无锡市域铁路为依托,加强太湖生态共保与旅游链接,培育休闲、康养等新兴经济功能;常泰发展走廊重点提升区域能级,完善跨江轨道交通支撑,加速区域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促进常州长三角中轴枢纽建设。

  打造世界级航空港口枢纽体系

  上海大都市圈将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的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以协同发展促进都市圈交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在打造协同共赢的世界级机场群方面,上海大都市圈将着力提升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洲际航线、国际中转、国际货运的全球竞争力,推动浦东机场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建设浦东机场“超级航空货站”;优化拓展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的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加强与长三角机场群的联动协同,推动虹桥成为长三角面向全球的重要转换节点;规划预留青浦大型通用机场,以公务机起降服务为主要功能;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宁波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建设嘉兴航空联运中心,推进实施舟山机场改扩建工程。

  上海大都市圈将共建分工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做大做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加强沿海沿江港口江海联运合作与联动发展,鼓励各港口集团采用交叉持股等方式强化合作,推动长三角港口协同发展;完善区域港口集疏运体系,突出江海联运、海铁联运;建设“十二横七纵”的都市圈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提高沿江码头和内河码头的设备自动化水平;加快内河运输船舶检验、登记、运输等相关证件信息电子化进程;推进重点港区进港铁路规划和建设,结合实际向堆场、码头前沿延伸,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

  2050年基本实现乡镇轨道全覆盖

  针对上海大都市圈现阶段轨道系统层级缺失、服务水平不高、规划缺乏衔接等问题,《规划》明确重点推进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构建扁平化的轨道网络。到2050年,基本实现县级单元和乡镇轨道全覆盖。其中,40个县级单元除嵊泗、岱山外,均有两线以上轨道枢纽覆盖;10万人口以上城镇基本实现轨道站点全覆盖。

  上海大都市圈将以“新建城际线路站点必须进入城市中心地区”为原则,完善都市圈轨道网络布局。确保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常州—江阴—张家港—常熟—昆山、如东—南通—常熟—苏州—湖州—长兴、上海—嘉兴以及上海—前湾新区—宁波通道内的新建线路进入板块中心。

  依托大都市圈城际“一张网”,到2035年,上海至近沪地区1小时可达,全球城市间90分钟可达;至2050年,实现都市圈全球城市间1小时可达、县级单元至上海市区90分钟可达,都市圈内同城互联。

  《规划》还提到,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条件,上海大都市圈将构建具有江南魅力、行游相宜、健康活力、多样趣味等特点的高品质低碳绿色交通网络,全面提升都市圈文旅出行品质,包括建设1500公里江南魅力水上游线、1100公里行游相宜风景列车、3500公里健康活力骑行网络、6100公里多样趣味绿道网络。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