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再破5000万标箱

  11月26日,上海港2025年度第5000万标准箱(TEU)精准落位,较2024年首次达成该项纪录整整提前26天,这标志着今年年度集装箱吞吐量将再创历史新高,同时以出色业绩为洋山港区开港20周年献礼。

  上海港不仅以集装箱吞吐量有望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的成就,续写世界一流航运枢纽建设的生动注脚,更以“智慧重构效率、绿色定义未来”的创新实践,为全球港口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将“三好”嘱托铸于心底,化为提质增效的逐梦征程。

  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从“规模扩张”到“生态重构”的战略升维。上海港摒弃传统码头硬件叠加的发展模式,以系统思维构建广域协同生态体系。对内,自动化码头矩阵与传统港区智慧化改造深度融合,打造“广域智联、高效衔接”的运营网络,实现各作业环节效能提升;对外,打破港口物理边界,将服务触角延伸至腹地核心节点,实施“港产城”协同发展战略,强化货源集聚韧性与物流流转,为“5000万箱”的提前达成奠定坚实基础。

  智慧赋能是核心驱动力,更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生动缩影。上海港已从单一设备自动化,迈入全流程智能协同的新阶段。自主研发的港口智能管控系统持续迭代升级,如同不断进化的“智慧大脑”,精准调度码头、堆场、航运、物流全链条资源;深度应用F5G、数字孪生、高精度定位等前沿技术,让远程操控、无人转运、智能调度成为常态,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根本性变革。这种以自主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化转型,不仅为港区码头效率突破提供支持,更向世界展示中国港口技术的全领域自主可控实力。绿色转型为其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底色,彰显“硬核实力”与“生态责任”的协同共生。上海港始终将绿色发展置于核心地位,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路径,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道路。从旧码头改造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到覆盖全港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从全球共建绿色航运走廊,到新型环保燃料的常态化应用,每一项举措都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5000万箱”的背后,是更低的碳排放、更洁净的岸线环境,彰显上海港绿色低碳发展的责任担当。

  开放联动的格局,让上海港成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加速器”。立足双循环战略节点,上海港深化与全球航运伙伴的合作,以更密集的航线网络、更便捷的通关服务、更高效的中转衔接,打通国际贸易“大动脉”。同时,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发展,通过与沿线港口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互联互通的物流网络,推动港口枢纽价值从单一装卸功能向全球资源配置重要平台延伸,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持久动能。站在连续突破“5000万箱”的新起点,上海港将胸怀“国之大者”,以科技创新为翼、绿色发展为基、开放协同为桥,在中国式现代化港口建设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创造更多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为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贡献上港力量。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