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小洋山北侧,将建成上海港最大单体自动化码头

  小洋山北侧再造一个洋山港区

  将建成上海港最大单体自动化码头,服务江海联运、沿海支线等

  6100米新岸线将比南侧洋山一、二、三期码头的岸线加在一起还长,设计年通过能力1160万标准箱,西1区预计明年年底建成

  进入5月,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迎来新进展,西1区陆域吹填工作完成,码头建设正式开工。站在高处看去,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小洋山北侧已经“吹”出了一块土地。未来,小洋山北侧这片区域将建成上海港最大的单体自动化码头,也是新一代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和生态绿色港区。

  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150.63万标准箱,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已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

  小洋山北作业区建成后,将为上海港带来6100米的新岸线,其中集装箱码头岸线长5500米,包含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160万标准箱。该项目将采用最新的自动化码头技术,为上海港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开全新空间。

  “未来,小洋山北作业区可服务于江海联运、沿海支线和近洋航线,在发挥长江、内河、沿海水运优势的同时,缓解上海市陆路运输的紧张局面,提高节能、绿色、环保运输水平,进一步巩固上海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地位。”上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6100米的新岸线是什么概念?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吴庆飞介绍,小洋山北侧的岸线比南侧洋山一、二、三期码头的岸线加在一起还长,相当于再造一个洋山港区。

  “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是一次立项的,从投资额和岸线长度来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运工程之一,涉及的围填海渣土达1亿立方米。”吴庆飞说,截至2024年年底,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60余亿元,2025年度计划完成投资超40亿元。

  由于工程量巨大,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从西到东又被划分为西1区、西2区、中区、东区四个部分,并采取“整体立项、连续建设、逐段运营”方案。

  目前,西1区建设进度最快,预计将于明年年底建成,随后开展验收和试运行工作;西2区陆域吹填工作预计今年年内完成50%左右;东区今年将启动东护岸、东接岸建设;中区则因为涉及海底液化天然气管线的迁移,需等迁移工作结束,目前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

  上港集团工程指挥部工程管理部副经理倪立土介绍,小洋山北侧没有天然屏障,受冬季寒潮和东北风天气影响,现场风浪较大,常有数米高的大浪。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单月有效施工期仅有10天。为此,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在围填海建设码头堆场的同时,将同步在海上建设一个平行于码头的、7500米长的防波堤。

  “防波堤建成后将改善现场施工环境,并成为未来小洋山北作业区码头的一道屏障。”倪立土说,在建造防波堤时,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了“大圆桶”作为防波堤的基础,这也是桶式基础装置首次在外海码头和驳岸结构中应用。

  “大圆桶”预制高度超过30米,总重超过5000吨。其下部是个椭圆形的柱体,上部则是中空墙体的设计,并且墙上有消浪孔和鱼礁孔,方便小鱼自由穿行。

  如果采用过去抛石建防波堤的方案,就需要在海里堆填一座小山,这在大风浪的条件下不仅难度较大,而且需要的资源也更多,最底下的抛石宽度要达到200米。现在采用桶式基础装置,只需占海40米,并且中空的设计使海洋生态不会被人造的防波堤分割开。

  记者了解到,在工程项目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相关方面正在研究小洋山南北两侧整体一体化运营方案。“这是一个需要多部门联合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资源的统筹和联动,将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上港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王力)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