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意见》的出台背景是什么?部署了哪些重要任务?
出台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截至2024年6月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53.8%;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较2012年分别下降超过26%、3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60%以上;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与此同时,我国绿色转型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挑战。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有改变,化石能源和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此外,全球绿色转型进程面临波折,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绿色贸易壁垒升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施路径,对于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任务
《意见》围绕5大领域、3大环节,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5大领域分别是: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3大环节分别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加大绿色产品供给,积极扩大绿色消费;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创新示范推广。
关键词看全面绿色转型
● 首提“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在《意见》中,有不少新表述,比如“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等等。
在“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方面,《意见》中提到,“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首次提出“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刘琼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等地区本身就有一些绿色低碳产业的集聚,比如说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等,产业基础和配套好,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明显,应该继续做大做强,加快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建设。
在“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方面,《意见》中明确,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
《意见》中还特别提到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推动各类用户‘上云、用数、赋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
● 首次全面推进“绿色消费”供需两侧发力
绿色消费,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新公布的《意见》中首次对“绿色消费”进行系统部署。
《意见》中明确,优化政府采购政策,拓展绿色产品采购范围和规模;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发放消费券、绿色积分等途径,鼓励企业采取“以旧换新”等方式,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鼓励用户扩大绿色能源消费等。
在供给端,《意见》中提到,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推行绿色制造、采用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回收利用资源,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影响;加强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等。
刘琼表示,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还是需要源头、过程、终端等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这次《意见》中提到的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等等,其实也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来激发绿色消费的活力。
产业规模或超15万亿元
根据《意见》,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为实现上述主要目标,《意见》提出,要开展包括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等一系列行动。
对于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能源和交通绿色转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意见》又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路径,并给出了量化目标: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
“这次发布的文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面。”刘琼表示,全面绿色转型,就是要把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这有利于进一步塑造我国的发展新优势,打造更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介绍,《意见》对于绿色低碳产业整体都是利好消息。无论是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还是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链发展,我国相关产业发展均已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事实上已在全面引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林伯强表示,《意见》对相关产业进行了更加全面的梳理和部署。此前各方聚焦于供给侧的发展,而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则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入手,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继续向“双碳”目标进发。
能源交通领域加速转型
《意见》提出,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具体措施直指“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除了《意见》,相关部门还在近期印发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该文件明确提出,掺绿氨燃烧作为煤电低碳化改造的重要技术路线,要求相关项目改造建设后应具备掺烧10%以上绿氨的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表示,在成本可控且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氢氨醇能源化应用将得到扩张。在甲醇方面,预计2025年前,航运燃料对甲醇的需求规模较小;2025年后,需求量将带动产能产量持续增长;至2030年,全国甲醇产业平均可再生氢应用率有望达到20%。
《意见》还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体包括加强清洁能源基地等衔接协同、建设智能电网、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将在2024年至2027年重点开展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等9项专项行动,服务当前电力系统转型发展实际需要。
林伯强认为,系统性的布局加上细分领域更加细化的政策,将从多个层次有效推进政策加快落地实施,更好地达到政策目的。
在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方面,《意见》提出了大力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具体措施包括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动船舶、航空器、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采用清洁动力,加快淘汰老旧运输工具,推进零排放货运,加强可持续航空燃料研发应用,鼓励净零排放的船用燃料研发生产应用等。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内容相互呼应的政策,分别从实施路径和资金支持方面给市场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一位交通运输行业研究人士表示,7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措施,明确优化设备更新项目支持方式,将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等领域设备更新以及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和安全改造。
长城证券策略研究报告认为,在政策响应意愿强和响应能力足的情况下,火力发电、煤炭石油石化、建筑装饰等行业具备较强动力进行设备更新替代,对应火电设备、石化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或将受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意见》明确,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同时,《意见》提出,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循环经济在《意见》中被放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对资源利用率、利用量均制定了目标。这也为行业发展定下目标,有很好的提振作用。”E20环境平台固废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潘功介绍。
潘功认为,环保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结构变化中扮演着“管家”的角色。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旨在保证工业继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解决掉可能遗留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对中低值的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第一要务是解决环境问题;而要形成商业闭环,则需要技术的提升以及相应的政策倾斜共同发力。
这与相关企业的想法不谋而合。瀚蓝环境总裁金铎表示,瀚蓝环境的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业务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高度契合。环境治理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等特点,研发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期待进一步加强政策一致性和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增强企业的信心。
再看世界领先的废物循环产业集团、中国循环经济领军企业格林美。该公司已通过循环技术完成“废物再生产品—替代原矿产品—世界品牌产品”的废物循环产品的品牌再造之路。技术就是效益。以碳酸锂回收为例,格林美最新产线的锂回收率已超过95%,正向97%的回收率冲击。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增加的都是利润。”格林美副总经理、董秘潘骅说。
长期来看,碳排放量将是衡量一个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尺。《意见》明确,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健全法规制度,适时有序扩大交易行业范围。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加强绿电、绿证、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
金铎表示,这对于促进绿色权益交易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将促进绿色环境权益更好发挥社会和经济价值,同时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动力。
本文综合整理自新华社、上海证券报、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