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作为改革开放后新建的港口,近年来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聚力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不仅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列,还积累了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建设中的日照港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创了我国港口工程施工先河,到如今,以自主创新改造升级传统码头,踏出低成本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新路径,日照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向“新”而行。
“土办法”让全自动化码头梦照进现实
走进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现场,自动化岸桥在岸边矗立,巨大的机械臂稳稳地抓取集装箱,然后准确地放置到等待的货船上,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堆场周围,无人驾驶的卡车载着集装箱来回穿梭。
在智慧转型的探索中,日照港不跟风不盲从,用因地制宜的“土办法”,解决了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高投入、低回报、长周期的“大难题”。
彼时,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兴未艾,放眼国内外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几乎都是整体新建,动辄数十亿元的“天价”投入,令众多渴望拥有自动化码头的港口,望而却步。而自动化码头既是智慧港口的基础,也是转型升级的支撑。是咬牙投入,还是直接放弃,成为两难的选择。
日照港认为,照搬照抄没有出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经过深入研究论证,选择了第三种可能——走传统码头改造升级的创新之路。
经过1年研发建设,国内首个规模化建成、平行岸线布置的双悬臂自动化堆场在日照港投产,效率提升50%以上的同时,节省能源25%以上。
有了自动化堆场的成功经验,日照港乘势而上,集结80、90后精干力量,成立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开启“低成本、短周期、见效快”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创新攻关。
在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的带动下,日照港历经14个月的日夜奋战,建成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让梦照进了现实。
该码头首创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综合成本降低70%,单箱综合能耗降低50%。将国产TOS应用到全自动化集装箱作业全过程,并把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与“5G+北斗+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优势相融合,核心系统实现“国产化”和“中国智造”。
因地制宜,“老树”也能开“新花”
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下,港口传统作业特别是大宗干散货作业模式的转型,是绕不过、退不得的紧迫问题。
日照港作为全球大宗原材料、能源、粮食等的供应链枢纽,大宗干散货占据吞吐量的半壁江山,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作业区,成为建成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后的又一必然选择。
“自我革命”的第一步,是“东煤南移”。日照港把位于石臼港区东区的煤炭主作业区,迁移至远离城区的石臼港区南区,将工业岸线退港还海、还城,修复生态岸线1882米,新增沙滩约46万平方米。
“自我革命”的关键,是转型升级。在石臼港区南区,日照港边建设边创新,以皮带长龙串联货物装卸,以集约管控赋能码头生产。建成10大类、50余台套自动化装卸设备,实现“翻—堆、取—装”等装卸工艺全流程无人化;研发全国港口首台无人驾驶电动机车等关键技术,全员劳动生产率为传统作业区的3倍;打造“重来重回、互联互通、流程简约、工艺完善”流程体系,码头装卸效率、泊位利用率同比分别提高36%、41.5%。
从“灰头土脸”的传统干散货作业变身“绿色低碳”,为日照港迎来了政策机遇,获国务院支持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
是创新,也是传承
奋斗的理念根植于日照港口人的基因之中。改革开放之初,为满足西煤东输、北煤南运需求,日照港应运而生,凭借煤码头和煤堆场,肩负起国家煤炭出口日照港:“土办法”成为港口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金点子”创汇重任,也埋下了兴港报国的种子。日照港坚持自力更生,如期建成煤码头,并奇迹般实现了结余。这笔结余,被用来建成日照港第一座万吨级杂货码头,使日照港真正从码头变港口,打破了单一货种的格局。
如今,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阶段,日照港奋斗依然。探索件杂货大模型技术应用,研发可交互式件杂货数字化堆场;搭建多能融合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助力节能降耗;搭建区域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流程、高体验的智慧服务……
“我们将继续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立足国家所需,发挥港口所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日照港力量。”面向未来,日照港上下信心满满,以更多创新实践,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日照港相关负责人表示。(姚晓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