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海洋石油301”轮为靠泊在广州港南沙三期集装箱码头的国际航行双燃料集装箱船“地中海泰安司(MSC THAIS)”轮成功实施了保税液化天然气(LNG)加注作业,实现了集装箱装卸和LNG燃料加注同步进行,标志着LNG燃料同步加注作业首次落地广州港。这是广州海事局落实《南沙方案》、服务地方经济绿色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广州加快建设多品类、高水平的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加注中心的里程碑。
LNG作为低碳清洁燃料,与传统船用燃油相比可显著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排放,并能降低约20%的碳排放,是航运业应对国际海事组织限硫令、实现减污降碳目标的重要选择。本次作业加注保税LNG燃料约3000立方米(约1350吨),历时约9小时,大幅节省了船舶周转时间,提升港口运营效率,极大优化港口营商环境,将吸引更多船舶到港、更多国际航线挂靠。
但由于LNG燃料本身低温、易燃易爆的特性,使得加注作业对环境要求很高,即使是金属摩擦产生的微小火花,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我们在加注船船头、船尾和外舷划定了半径为100米的警戒区,禁止无关船舶进入。”广州海事局监管二处副处长陈国淦在作业示意图上画出了一道弧线。他和同事们深度参与了此次加注作业的前期筹备和方案制定,立足作业码头实际并参考国内外港口的先进经验,梳理明确了加注作业各环节的管理要求与责任分工,细化监管服务要点及流程,并指定专人对接指导加注企业通过信息化系统全程线上高效办理船载危险货物申报等各项手续,实现“一次不用跑”,为企业节省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为了顺利完成这次加注,受注船在货物积载和装卸上也提前做足了准备:将在本港口卸货的集装箱积载在了离燃料加注口较远的一端,最大程度降低装卸作业对加注作业产生的影响。
船舶周转的时间大幅节省下来了,但服务保障的细节却一点也“省不得”。“船舶进出港的窗口期受到潮汐等的影响,要结合加注船和受注船的船期,合理安排进出港计划,才能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广州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张展告诉记者,为了保障作业的顺利进行,他们多次召开加注船航行与作业安全影响专家论证会,与港口调度、引航站等有关单位高效沟通协调,科学制定船舶进出港和靠离泊计划,提前发布航行通告并运用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实施交通组织,为船舶安全进出港和靠泊作业创造良好条件。在作业过程中,广州海事局还依托“智慧海事”平台、CCTV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对加注区域进行实时动态监控,调派海巡船艇开展现场巡查,督促船方和码头加强对加注船靠泊、管路连接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并协调安排具有消防能力的拖轮等应急力量在附近水域值守,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等突发情况,构建起“远程监控+现场巡航+应急值守”的立体化监管保障体系,全力保障作业顺利进行。
此次LNG燃料同步加注作业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广州港已具备燃油、LNG、低/高硫生物燃料油等多品类船舶燃料的锚地、码头全场景常态化加注能力,航运服务水平实现新跃升。一滴LNG注入船舱,也是一滴新动能汇入大湾区。广州海事局以安全、专业、高效的监管服务,为广州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加注中心建设护航,也为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添注了鲜明的“海事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