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视觉识别+电子围网”破监管难题
渝沪联动首创汽车滚装船江海联运中转
“重庆造”汽车排队上滚装船,重庆海关关员开展现场核查。(受访者供图)
近日,108台商品车在果园港报关后,采取全程智慧监管模式,通过江运抵达上海海通码头,经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核验后搭乘滚装海船出口到墨西哥。这意味着以滚装船出口汽车的江海联运中转首次拓展到长江上游港口,也标志着“渝车出海·江海联运”滚装运输全程智慧监管模式(以下简称全程智慧监管模式)取得成功。
通过这种模式,重庆的出口整车在重庆办理海关手续后,可经滚装船转关运输到出境地直接搭乘海船出运,更有利于企业及时处置异常情况,同时节约成本。
什么是滚装船出口汽车?什么是江海联运中转?什么是全程智慧监管模式?为什么说重庆探索的这一模式是长江上游“首次”?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所有通关手续“前置”到重庆,省去出口车企中间成本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作为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重庆正在加速推动“渝车出海”计划,让更多“重庆造”汽车驶向世界。
汽车出口的运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集装箱,即把汽车装入集装箱后出口。该模式陆运、海运都适用,缺点是存在装箱、掏箱等成本,且单个集装箱容量有限,整体运量受限。
第二种是通过滚装船运输,优点是单船载车量大、运费低,缺点是水运时效慢。汽车特别是一些商用汽车对运输时间要求并不高,所以很多车企愿意用滚装船来出口汽车,但运输过程存在“中间成本”。
因为重庆位于长江上游,汽车必须通过长江运至海通这样的沿海码头,才能出境。这就意味着,重庆的汽车必须在异地通关,才能顺利出口。
然而,异地通关存在风险。由于重庆车企或代理公司不熟悉口岸作业流程,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可能会耽误时间。而海运滚装船的发运时间是固定的,若耽误了提前预订的滚装船,便只能等下一班,相关的运输损失和滞留成本得由企业承担。
“以前,我们通过上海海通码头出口汽车,要提前几天把车运过去,给报关查验和车辆上船留出充足的时间,每年给码头缴纳的堆存费用高达百万元。”长安民生物流国际经理王星炜说,若遇到特殊情况,他们和汽车厂商的代表还得去上海处理,多出的时间成本根本无法计算。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重庆想到的方法是“转关”,即车企在重庆本地办理所有通关手续,通关查验等也“前置”到重庆本地,减少汽车在海港码头的堆存时间。
去年12月,重庆正式印发《服务“渝车出海”保运保畅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出口渝车滚装转关模式常态化。
自研服务平台,消除在途监管盲区
“我们希望能和上海共同推进此事。”重庆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程波介绍,之所以选择上海,一是因为上海海通码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汽车滚装船码头,已成为长江沿线地区车企出口的首选,二是因为此前渝沪两地在海关层面有较好的合作基础。
然而,在具体推动过程中,双方发现这种方式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江运过程无法监管。
比如“夹带”问题。与集装箱模式不一样,滚装船运输的汽车都是直接放置在甲板上。查验工作于重庆完成后,若有人偷偷将违规产品放入车内,按以往的方式,海关很难发现问题,存在监管盲区。
再如“货不对板”。从重庆水运到上海,沿途要停靠多个港口,很多货物上上下下。如果有人将原本要出口的车辆进行替换,也很难被发现。
“只有解决了江运段的全程监管问题,滚装船‘江海联运中转’才能真正实现。”程波说,为此,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重庆海关联合上海海关一起开展专题研究,提出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在途监管问题。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可以用现代可视技术、算法技术解决这一问题。”重庆物流集团国际物流事业部、港航物流事业部总经理王艺桦说,他们建议推出一个渝车出海滚装班轮公共服务平台,把在途监管的功能集成在这个平台上,探索全程智慧监管模式。
这个方案得到重庆海关、上海海关以及海通码头的认可与支持。随后,重庆物流集团就这一新模式组织船公司、主机厂、货代进行了数十轮沟通,取得各方初步认可后,开始研发渝车出海滚装班轮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层面不是问题,主要是如何平衡经济性和监管到位的问题。”王艺桦介绍,最初方案是在全船部署机器人哨兵,但此方案船体改造成本高昂,给船公司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最终放弃。
经过不断论证,重庆选择了AI视觉识别与电子围网的技术路径。简单来说,就是在船上设立一个电子围网区,所有要出口的汽车均放置在这个区域中。如果有人进入区域,或者汽车离开这个区域,就会触发警报。重庆海关和上海海关均可通过摄像头直接获悉相关情况。
该方案不仅有效解决了内外贸同船的监管问题,综合成本也仅有之前方案的1/10。
今年6月,渝车出海滚装班轮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
运输时间缩短10天,单台车成本节约1500元
“全程智慧监管模式”到底有多方便?重庆物流集团根据首航测试的效果,算了一笔账。
在时效性上,可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同步、信息共享,装船时间比传统模式缩短约4个小时,全程运输时间缩短了约10天。
在物流成本方面,相比传统模式,重庆商品车可根据海船船期合理安排物流,抵达上海港后,无需等待报关,每台车平均可节约堆存费、人工操作费等约15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汽车是从重庆港报关出发,可以享受“启运港退税”这一政策,即这些汽车完成报关并离开港口后,就可以进入退税流程,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
“这一模式还有优化的空间。”王艺桦说,重庆物流集团计划通过5G+物联网进一步加强渝车出海滚装班轮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衔接、匹配能力,进一步缩短商品车在出发港口等待时间、三峡过闸时间、海港靠泊等待时间,进一步压缩物流成本、提升运输时效。
“这个模式受益的不只是重庆企业。”市政府口岸物流办水运物流处处长桂明华表示,借助这一模式,重庆可以成为内河航运与国际航运高效协同、无缝衔接的枢纽点,增加对周边汽车产业的服务能力,吸引西部地区的汽车主机厂来渝集结中转,从而提升重庆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重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当前,重庆正在谋划全程智慧监管模式的“公共班轮”,并深化与长江沿线商滚运输企业、港口码头等各方的战略协同与运营联动,稳步加密班轮航线班次,积极拓展服务网络,助力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集群。从更大的视角看,这一模式也为长江沿线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为更多内河城市汽车出口提供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我国汽车物流整体效率。(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杨骏 实习生 黄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