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渝沪联动实现汽车滚装船江海联运中转

  7月初,108台商品车在果园港报关后,以全程智慧监管的方式,通过江运抵达上海海通码头,经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核验后,顺利搭乘滚装海船出口到墨西哥。这标志着“渝车出海·江海联运”滚装运输全程智慧监管模式(下称“全程智慧监管模式”)取得成功。

  “这意味着以滚装船出口汽车的江海联运中转,首次拓展到了长江上游港口。”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相关负责人说。

  重庆通过滚装船出口汽车存在“中间成本”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重庆作为我国汽车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正在加速推动“渝车出海”计划,让更多“重庆造”汽车驶向世界。

  然而,汽车出口的运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集装箱,即把汽车装入集装箱后再出口。该模式陆运、海运都能适用,缺点是有装箱、掏箱等成本,且单个集装箱容量有限,整体运量受限。

  第二种则是滚装船。滚装船是专门用来运输汽车的船舶,其优点是单船载车量大、运费低,缺点是水运时效慢。相比电子产品来说,汽车特别是一些商用汽车,对运输时间要求并不高,很多车企愿意用滚装船来出口汽车。

  但重庆车企想选择滚装船出口,存在一定的“中间成本”。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如果想要滚装船出口,必须通过长江把车运至海通这样的沿海码头,才能出境。这就意味着,重庆的汽车必须在异地通关,才能顺利出口。

  然而,异地通关存在风险。因为重庆车企或代理公司不熟悉口岸作业流程,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可能会耽误一些时间。而海运滚装船的发运时间是固定的,耽误了提前预定的滚装船,便只能等下一班,相关的运输损失和滞留成本也得企业自己买单。

  “以前,我们通过上海海通码头运输汽车出口,要提前几天就把车运过去,给报关查验和车辆上船留出充足的时间。”长安民生物流国际经理王星炜说,遇到特殊情况,可能他们和汽车厂商的代表还得去上海进行处理。公司为了预留时间,每年给码头缴纳的堆存费用高达百万元,多出的时间成本则无法计算。

  如何破解这个问题?重庆方面想到的是“转关”,即车企在重庆本地办理所有通关手续,通关查验等也“前置”到重庆本地,减少汽车在海港码头的堆存时间,为企业节省成本。

  2024年12月,重庆正式印发《服务“渝车出海”保运保畅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出口渝车滚装转关模式常态化,标志着相关事宜被提上日程。

  自研服务平台破解行业监管问题

  有了目标后,重庆方面找到上海,希望能够共同推进此事。

  重庆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程波介绍,之所以选择上海,一方面是因为上海海通码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汽车滚装船码头,近年来已成为长江沿线地区车企出口的首选;二则是因为渝沪两地在海关层面合作一直很多,基础较好。

  然而在具体推动的过程中,双方发现这种汽车出口的“江海联运中转”方式,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江运过程无法监管。

  比如“夹带”问题。与集装箱模式不一样,走滚装船模式的汽车都是直接放置在甲板上。查验工作于重庆完成后,若有人偷偷将违规产品放入车内,按以往的方式,海关很难发现“夹带”的问题,自然也就存在监管风险。

  再如“货不对板”。从重庆水运到上海,沿途要停靠多个港口,很多货物上上下下。如果有人将原本要出口的车辆进行“替换”,也很难发现。因此,只有解决了江运段的全程监管问题,滚装船“江海联运中转”才能真正实现。

  为此,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重庆海关联合上海海关一起开展专题研究,提出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在途监管问题。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可以用现代可视技术、算法技术,来满足海关和政府提出的在途监管要求。”重庆物流集团国际物流事业部、港航物流事业部总经理王艺桦说,他们建议推出一个“渝车出海滚装班轮公共服务平台”,把在途监管的功能集成在这个平台上,并探索“全程智慧监管模式”。

  这个方案得到重庆海关、上海海关以及海通码头的认可与支持。随后,重庆物流集团就新模式组织船公司、主机厂、货代公司进行了数十轮沟通,并就船舶改造、外贸货源组织进行了可落地方案完善。取得各方的初步认可后,重庆物流集团集中资源,开始研发“渝车出海滚装班轮公共服务平台”。

  “技术层面不是问题,主要是如何平衡经济性和监管到位的问题。”王艺桦回忆说,最初的方案是在全船部署机器人哨兵。但是此方案因船体改造成本高昂,给船公司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最终放弃。

  最后,经过不断论证,重庆选择了AI视觉识别与电子围网的技术路径,综合成本仅为之前方案的1/10,不仅有效解决了内外贸同船的监管问题,也极大降低了相关参与方的建设改造成本。

  该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在船上设立一个电子围网区,所有要出口的汽车均放置在这个区域中。如果有人进入该区域,或者汽车离开这个区域就会触发警报。重庆海关和上海海关均可通过摄像头直接获悉相关情况。

  2025年6月,渝车出海滚装班轮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至此,重庆与上海实现滚装船出口“江海联运中转”最大的问题成功解决。

  “公共班轮”正在谋划中

  “全程智慧监管模式”到底有多方便?重庆物流集团根据首航测试的效果,算了一笔账。

  在时效性上,借助于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同步、信息共享,装船时间比传统时间缩短4个小时左右,全程运输时间也缩短10天左右。

  而在物流成本方面,相比较传统模式,重庆商品车可根据海船船期合理安排物流,抵达上海港后,无需等待报关,每台车平均可节约堆存费、人工操作费等约1500元。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汽车是从重庆港报关出发,也可以享受“启运港退税”这一政策,即这些汽车完成报关,并离开港口后,就可以进入退税流程,从而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

  “这一模式还有可以优化的空间。”王艺桦说,未来,重庆物流集团计划通过5G+物联网进一步加强“渝车出海滚装班轮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衔接、匹配能力,进一步缩短商品车在出发港口集并等待时间、三峡过闸时间、海港靠泊等待时间,进一步压缩物流成本,提升运输时效性。

  “这个模式受益的不只是重庆企业。”市政府口岸物流办水运物流处处长桂明华表示,“全程智慧监管模式”的成功,不仅可以提升重庆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重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还能增加重庆的“吸引力”。

  比如,借助这一模式,重庆可以成为一个内河航运与国际航运高效协同、无缝衔接的“枢纽点”,从而增加对周边汽车产业的服务能力,吸引西部地区的汽车主机厂来渝集结中转。

  因此,重庆正在谋划“全程智慧监管模式”的“公共班轮”,并深化重庆与长江沿线商滚运输企业、港口码头等各方的战略协同与运营联动,稳步加密班轮航线班次,积极拓展服务网络,以丰富重庆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助力重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集群。以更大的视角看,这一模式也为长江沿线其他城市提供了“样板”,可以为更多内河城市汽车出口提供解决方案,提升我国汽车物流整体效率。

  重庆海关表示,后续,海关层面将持续深化“全程智慧监管模式”的测试应用,强化“关、企、地”协同配合,不断优化海关通关作业流程,激发“长江黄金水道”潜力。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