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两家注册在上海的企业为尽快解决国际航线船员管理服务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争议,按照国际海事争议解决习惯和上海市制定实施的有关规定,共同约定在上海进行临时仲裁。仲裁庭开庭审理后,作出了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终局裁决。
这是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标志着上海探索临时仲裁制度规则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到作出裁决,历时约两周,就经济高效地解决了纠纷。
临时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仲裁协议,将争议交由仲裁员组成的临时仲裁庭进行裁决,被认为是仲裁的“原始形式”。因其具有灵活高效、费用较低等特点,在国际海事海商等领域广泛适用。但是,我国现行仲裁法对临时仲裁没有明确规定,我国航运企业遇到国际纠纷通常只能选择伦敦、香港等境外仲裁地进行临时仲裁,面临费用和时间成本高、对外国法律制度和仲裁规则程序不熟悉等问题。
专家指出,海事仲裁直接关系到一国在海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制度话语权,引入临时仲裁发展海事仲裁,是全面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强大动能和实力保障。上海市司法局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健全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推进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等重要部署,以及中央统筹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要求,推动建立多层次、全链条的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体系。
2023年11月,上海颁布实施全国首部促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本市按照国家部署,探索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事、海事领域,可以约定在上海按照特定仲裁规则,由特定人员进行临时仲裁,确保临时仲裁推进工作于法有据。
今年6月,市司法局出台《上海市涉外商事海事临时仲裁推进办法(试行)》,对临时仲裁适用范围、选定仲裁员和仲裁规则、仲裁程序推进和保障等作出规定。
按照《推进办法》,上海市注册的企业之间、浦东新区注册的企业和境内外当事人之间、境内自贸试验区注册的企业之间的涉外商事海事纠纷可以约定进行临时仲裁。此外,外国或者港澳台地区企业之间,以上海为仲裁地的商事海事纠纷也被纳入适用范围,满足更多境内外经营主体的争议解决服务需求。
市司法局介绍,当事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选定临时仲裁的仲裁员:一是从上海仲裁协会发布的临时仲裁推荐仲裁员名录中选定;二是从本市依法登记的仲裁机构及境外仲裁业务机构的仲裁员名册中选定;三是可约定由本市依法登记的仲裁机构、境外仲裁业务机构或者请求上海仲裁协会协助,指定符合仲裁法规定条件的专业人士担任仲裁员。
对于仲裁规则的适用,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上海仲裁协会或者全国性、上海市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并公开发布临时仲裁规则,也可以约定适用国际通行仲裁规则,还可以自行约定能够实施的具体仲裁程序。此外,当事人可以在临时仲裁条款或协议中约定仲裁语言、适用法律、开庭地点和庭审方式等仲裁事项。
《推进办法》出台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同步制定涉“三特定”临时仲裁司法审查案件集中管辖规定,上海仲裁协会制定发布《上海仲裁协会临时仲裁规则》和示范条款,本市仲裁机构发布了临时仲裁服务指引,为当事人选择以上海为仲裁地进行临时仲裁提供制度支撑和规则指引,保障了临时仲裁的操作性和可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