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中国船企有望包揽14艘大单!必和必拓招标建造全球最大“绿色”散货船

  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全球首批“绿色”矿砂船正式启动,中国船企有望获得总计14艘全球最大的LNG动力Newcastlemax型散货船大单。

  全球最大LNG动力散货船招标,中国船企有望揽获订单

  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日前正式发布了全球首个LNG动力散货船招标。必和必拓表示,这一招标将对来自船东、银行和LNG燃料网络供应商的部分行业领导者开放。

  据外媒消息,必和必拓已经联系多家航运公司,其中包括中远海运集团、日本商船三井及日本邮船、台湾裕民航运、新加坡Eastern Pacific Shipping以及挪威Golden Ocean Group和2020 Bulkers。

  必和必拓称,此次订单将每年为其运输2700万吨铁矿石,约占年产量的10%。消息人士透露,必和必拓将租赁10+2+2艘新建LNG动力210000载重吨Newcastlemax型散货船,租期为15年,用于将铁矿石从澳大利亚运往中国。这批双燃料散货船造价将超过每艘6000万美元,相比之下,同样规模的使用废气洗涤器的散货船造价约为每艘5500万美元。这些新船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LNG动力散货船。

  消息人士预测,相比韩国和日本船企,中国船企最有可能赢得必和必拓的LNG动力散货船订单。必和必拓之前参与的“绿色走廊”联合行业项目已经研发了21万载重吨LNG动力散货船,该船型以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高能效的“绿色海豚”设计为基础。据介绍,该船型总长300米,型宽50米,型深25.2米,结构吃水18.5米,载重21万吨,货舱容积22.5万立方米。

  据国际船舶网了解,包括外高桥造船、大船集团、江南造船等中国船企已经相继开发了21万载重吨LNG动力散货船设计,并获得了相关船级社认证。扬子江船业去年接获84000载重吨LNG动力Kamsarmax型散货船ProjectForward项目,这一LNG动力散货船概念设计适用于82000载重吨至210000载重吨的船舶。

  另外,参与必和必拓此次招标的中远海运集团旗下船厂中远海运重工也有建造LNG动力船的经验。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设计建造了4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这是全球最大的双燃料汽车运输船。

  除了中国船企之外,截至目前,只有现代三湖重工有建造大型LNG动力散货船的经验。目前,现代三湖重工正在为韩国航运公司H-Line Shipping建造一系列4艘180000载重吨LNG动力散货船,计划从明年下半年开始交付。

  另外,韩国船企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已开发了Newcastlemax型LNG动力散货船。日本川崎重工开发的207000载重吨LNG动力散货船设计、以及日本邮船与日本造船联合(JMU)合作开发的20万载重吨散货船设计都已经获得了日本船级社原则性认可。

  必和必拓开发LNG动力船打造“绿色走廊”

  必和必拓在澳大利亚—中国铁矿石和煤炭航线上开发营运LNG燃料船舶的想法由来已久, 必和必拓一直对LNG动力船的前景充满信心,认为LNG动力船比使用低硫燃料油的新船更值得投资。通过将LNG动力船引入航运供应链,必和必拓计划在全球最繁忙的散货运输航线上消除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必和必拓2017年曾与FMG集团、力拓集团、商船三井、裕民航运、Woodside Energy、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以及DNV GL等合作伙伴共同进行了“绿色走廊”联合行业项目,决定联手建造LNG动力散货船,执行澳大利亚至中国航线铁矿石和煤炭运输。

  “绿色走廊”联合行业项目推出了210000载重吨LNG动力散货船设计,基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高能效的“绿色海豚”设计开发。燃料消耗分析表明约6000立方米尺寸的LNG燃料液舱是最佳方案,可以在澳大利亚加气后完成往返航次。这种设计采用两个LNG燃料液舱,直接位于机舱上部、罐体底部位于主甲板以下几米。

  必和必拓副总裁Rashpal Bhatti表示,必和必拓产品运输和分销过程中产生的排放是其价值链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通过此次LNG动力散货船招标,必和必拓正在寻找有潜力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降低航运供应链的排放量。

  除了LNG动力散货船之外,必和必拓的招标还寻求其他创新解决方案,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必和必拓货运需求的生产率。

  Bhatti指出:“我们完全支持国际海事组织(IMO)降低船用燃料硫含量最低标准的决定。我们认识到我们在管理方面的作用,与我们的客户、供应商和其他方面合作,在我们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减排。”

  必和必拓认为,虽然LNG动力船并不是一个零碳排放的解决方案,但LNG燃料能够消除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同时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直到有其他燃料选择。Bhatti之前曾预期:“LNG将在接下来几年内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我们将迎来氢能源时代。”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