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从理想走向现实。在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并为世界各国开辟了新的合作之路。
海运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运输方式,传统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兴起就是联通东西交通、推动商业贸易繁荣发展的黄金路线,港口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支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承担着建设广泛利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愿景,其核心价值是通道价值和战略安全。
共建“一带一路”,港口是核心,是发展“先行官”,在多个国际场合,习近平提及港口均用“重要支点”“重要枢纽”来形容港口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性。港口作为全球贸易的流通载体,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从全球城市的成长轨迹看,港口仍然是主要驱动力。2017年“中国航海日”活动,继续聚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一步促进和落实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港口大国,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大港口中,中国港口均占有7席。港口贸易支撑下,中国不断完善港口标准化体系,积累港口建设、投资、经营实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港口企业“出海”探路。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与地区投资港口码头建设,年投资额超百亿美元。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实体层面的推动,中国在沿线港口的建设将蔚为大观。6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出重点建设三条“蓝色经济通道”,该三大通道将承载更重磅的港口投资布局。
顶层设计支撑之下,以中国港口企业为主体、资本为纽带的“一带一路”港口投资和建设如火如荼,港口串联的海上联通也更为畅通。反映在资本市场上,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港航船企指数中,中国港口企业指数在“一带一路”倡议利好概念下,自2015年3月至今长期维稳1200点以上(见图)。在吞吐量高速增长一去不再的当下,中国港口企业仰赖“一带一路”建设获得了难得的再发展机遇。
对“海丝”港口投资井喷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全球投资的最大热点。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初具规模的合作区56个,累计投资185.5亿美元。
而港口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官”,2015年以来沿线范围内的投资持续发展。据外媒报道称,在中国的计划中,9个港口海外投资金额超200亿美元,并且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港口投资将迎来稳健利好。
上述报道援引伦敦投行GrisonsPeak的统计,在截至6月的过去一年中,中国企业累计宣布对9个海外港口的投资计划,总金额达到201亿美元,而据英国《金融时报》统计,去年同期这一金额仅为99.7亿美元。最新数据虽然并未包括其他仍在讨论中的金额尚未披露的项目,但同比已经翻倍。
从具体投资情况来看,报道称,中国企业对马来西亚港口投资就有四起:马六甲皇京港项目的72亿美元投资、KualaLinggi港口的28.4亿美元投资、Penang港口的14亿美元投资和Kuantan港口的1.77亿美元投资。此外,在印尼,宁波舟山港也有意向对Kalibaru项目投资5.9亿美元。
上述金额的真实性尚不得而知,但梳理2015年至今中国主要港口集团的海外码头情况后,不难发现中国对“海丝”沿线港口的投资盛况(见表)。据不完全统计,仅报道和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可查的基础性投资便达50亿~60亿美元,2016年中国港口企业全球码头投资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其中,海外收购项目最多当属完成重组的中国两大港口企业——中远海运港口和招商局港口。中远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叶伟龙在日前召开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高峰论坛”上表示,中远海运集团正在探索新机遇、新动力和新空间,通过点线面布局,深耕“一带一路”市场,其中中远海运港口以码头为支点,加快港口码头投资布局,提升对产业链核心资源的掌控力。截至目前,中远海运港口在境外投资的20个码头中,“一带一路”沿线码头共有11个,分布在新加坡、比利时、荷兰、希腊、西班牙等国家。
招商局港口截至目前,海外港口总投资超20亿美元,建设全球港口网络,这些港口分布在19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科伦坡港与汉班托塔港、吉布提港、尼日利亚庭堪码头、多哥洛美码头、土耳其昆波特码头等49个港口,大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港口。颇具特色的是,招商局集团在海外港口投资中成功推广“招商蛇口”模式,综合开发港口,以港口带动新区建设,如在投资控股吉布提港之后,进一步试点吉布提自贸区。据介绍,吉布提自贸区建成后将产生GDP超过40亿美元,相当于其目前GDP的两倍多,可创造就业岗位逾10万个,超过吉布提可就业人口的1/6。
港口业绩再获提振
在欧美经济未完全复苏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发展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港口行业的发展已不能够依赖货物吞吐量的自然增长,在过去两年里不少港口企业的经营已现捉襟见肘。“一带一路”倡议的适时提出和推进,给了港口行业的再发展契机,在对“一带一路”沿线港口投资布局的同时,中国港口企业亦收获了难得的业绩提振。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称,“‘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招商局集团来说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落地形成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投资项目。在这些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上述“一带一路”项目也为招商局集团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回报和强劲的发展动力,2016年,招商局集团境外营业收入达到395亿元,境外业务利润总额18亿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招商局港口亦因此拓展全球码头业务,特别是参股国内外港口获得吞吐量增长,2016年创造净利润49.14亿元,同比增长近22%。
中远海运港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码头的总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至1900万TEU,2016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60万TEU,同比大幅增长4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同样受益,以比雷埃夫斯港为例,2016年该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47万TEU,较2008年的68万TEU实现5倍的增长,成为地中海第三大集装箱港口。
最先完成区域港口整合的浙江海港集团逐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港口展开合作,上半年,浙江海港集团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3.9%;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5亿吨,同比增长11.3%,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38.6万TEU,同比增长14.6%,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有两位数增长。
宁波舟山港通过搭建“海丝”港口论坛平台,先后与马来西亚巴生港、德国汉堡港等签订友好合作协议,7月11日第三届“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在宁波举办。截至目前,宁波舟山港共与1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建立友好港关系。据宁波舟山港董秘蒋伟介绍,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中,港航企业的合作力度越来越大。2016年,宁波舟山港“一带一路”航线升至82条,箱量升至908万TEU。截至目前,海铁联运班列开通11条,业务延伸至中亚、北亚及东欧国家;2016年海铁联运业务量突破25万TEU,年均增长率达36%。
自开阜以来,上海港凭借其首屈一指的国际化战略区位,一跃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运营上海港的上港集团“国际化”战略得以稳健推进。2016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占比为25.7%,港口企业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参与者,上港集团受益明显。
基于对未来发展潜力的预期,中外港口企业均表现出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港口的投资热情。“海丝”沿线国家的人口、GDP、贸易在全球的占比均超过五成,从而导致整个“海丝”航线的集中度要高于其他区域。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相当部分的港口增长止住下滑,在过去一年里,“海丝”港口发展如沐春风。
“海丝”沿线港口吞吐向好
“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港口行业发展的主要增长驱动力。2016年,全球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低速增长,增速仅达2%。亚太港口服务组织最新发布的《亚太港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分区域来看,澳洲和亚洲经济体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相对较好的增长。其中,澳洲主要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速达4.93%;亚洲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达2.52%(见表1)。这些均是“一带一路”建设所涉及的重要区域,该些港口货物吞吐量亦是带动全球港口吞吐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增速较2015年整体均有好转迹象。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方面,“一带一路”沿线的亚太港口依旧保持领先,尤其东南亚经济体港口生产形势总体好于其他经济体,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港口2014—2016年集装箱吞吐总量年均增速均在5%以上,其中菲律宾港口2016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42万TEU,同比增长9.56%。
此外,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马来西亚巴生港近两年来发展迅速,2016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90万TEU,同比增长17%,增速在亚太集装箱港口中位列第一。巴生港作为“海丝”港口的重要节点,逐渐加强与中国港口的合作,截至2016年,中国与巴生港签订合作协议,使缔结友好港的港口达到10余个,中国港口企业积极参与巴生港投资建设,加密航线航班密度。2016年,中国与巴生自贸区加强合作,加工制造要素落户巴生自贸区。
码头运营商提升产能份额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投资契机增加,全球码头运营商开始扩大其港口网络布局。根据德鲁里数据分析,2016年,全球码头运营商控制码头产能份额达60.9%,较2015年增加1.1个百分点。《亚太港口发展报告2016》分析称,整体来看,2016年全球码头运营商逐渐从2015年萎靡的经营形势中走出,虽然部分码头运营商开始从投资主导向成本管控及自身资产的更高效利用转移,但经营形势良好的码头仍然能够获得码头运营商的青睐。
具体来看,2016年前六大全球码头运营商共完成权益吞吐量2.32亿TEU,约占全球总箱量的30%,同比增长1.53%,其中新加坡国际位居首位。新加坡国际入股中国北部湾码头,在中国投资布局海铁联运集装箱网络。
从盈利能力来看,2016年各大码头运营商旗下港口吞吐量基本呈正向增长,港口业务经营有所改善(见图)。纵观竞争态势,《亚太港口发展报告2016》分析指出,各码头运营商之间竞争加剧,在欧洲及中国等经济体中仍存在“以价促量”抢占市场份额的行为,这使得该些码头运营商的单箱收益较低。反观菲律宾国际及迪拜环球,虽在港口吞吐量上难匹及其他港口,但注重收益的提升仍使其获得了较好的单箱收益。2014年以来,菲律宾国际和迪拜环球的单箱收益基本维持在50~60美元,同行业其他码头运营商则不及20美元。
码头投资领域,在“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不仅中国港口企业组团“出海”,其他全球码头运营商也是积极参与。远东港口码头投资建设最受青睐,以集装箱码头和干散货码头为主,全球码头运营商投资亚太码头的权益吞吐量所占份额几乎都达一半以上。其中,投资“一带一路”沿线亚太港口码头数量最多的为整合之后的中远海运港口;其次为和记黄埔、新加坡国际和AP穆勒码头。
远东港口投资受青睐
尽管“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和巴拿马运河扩建完工,提振了港口对于集装箱码头建设的投资热情,但总体而言,投资建设更趋于理性。同时,由于国际海事组织要求2020年开始实施船舶硫氧化物排放限制,使得LNG成为最佳燃料选择,因此全球LNG码头建设项目居多。
其中,中国LNG码头投资建设最为火热,2016年全球LNG码头建设项目13个,中国占据8个,年气化能力占全部项目将近70%(见表2)。
“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东盟共同体的成立,推动了东南亚港航产业发展,东南亚港口港口建设迎来投资契机。2016年,印度尼西亚启动扩建丹戎不碌港。马来西亚计划在未来15年内投入86亿马币用于扩建其最先进的丹戎帕拉斯港。新加坡为巩固枢纽大港地位,提出80亿美元的港口建设计划,在东南部启动建设大士港;新加坡全新的多用途码头Combi码头已于2016年正式运营,巴西班让码头项目全部工程也即将完工。
近年来,中国港口建设取得突出成就: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2317个,是5年前的1.3倍;在全球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有7席;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连续多年集装箱吞吐量、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招商局港口、中远海运港口也日渐成为参与全球码头运营竞争的佼佼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港口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目前,中国港口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600多个港口建立航线联系,开行以中国港口为起点的20条国际海铁联运班列。港口的蓬勃发展,也繁荣了所在城市。如今,港口行业所承担的投资热点和城市群概念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港口发展的红利,将惠及更广泛的地区和更多的人。
第三届“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探讨港口改革和“海丝”港口合作新模式
港口改革势在必行
今天中国已经站在了全球高度融合发展的历史巅峰,正在创造更加紧密合作的全球化新时代。在2017年“中国航海日论坛”和“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上,与会专家探讨了在新一轮全球化中港口发展和合作面临的新变化。新变化之下,中国港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将承担新的历史使命,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指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港口经济增长的动能减弱,亟待新旧动能的平稳接续与转换。在港口探索物流、商贸等延伸服务的过程中,港口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探索,上一轮港口经济发展是出口加工推动的,出口经济遇到“天花板”后,港口经济应当谋求进出口平衡。
汪鸣表示,创新港口发展新模式,从传统的以铁路、公路等交叉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枢纽转变为借助“互联网+”、跨境电商、智能信息等载体的枢纽网络。同时,港口发展由沿海向内陆延伸,加强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多种形式的联运建设。
在马士基(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敏夫看来,数字化创新是改善港口贸易的新路径,数字化不仅可以改变客户的体验,使服务成本更低,而且提升了资本的生产率。面对当下竞争日益激烈的海港业发展现状,班轮业的兼并重组有利于运输网络的灵活性及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
数字化创新也是建设智慧港口的一大途径,在菜鸟国际总监关晓东看来,建设智能港口的核心是具备智能化的大数据平台,智能监管、智能服务、自动装卸为其主要呈现形式。借助高速增长的云市场,以信息物理系统为结构框架,通过高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使物流供给方与需求方共同融入“一体化”系统。
在多举措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港口企业通过转变海外投资方式来布局全球。招商局港口副总经理李玉彬表示,初期通过港口项目的海外投资与当地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中期通过综合开发的模式实现海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远期通过与被投资国成为命运共同体造福当地并提升自己。
此外,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胡建华指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海丝”港口的合作正面临四个新的变化。一是由财务投资型向投资、建设、运营并重转型。以前中国企业大多是投资海外港口建设,建设完了把港口、铁路交给当地人,现在则更看重建设后的运营状况。二是由机会触发式参与向战略导向型理性参与转型,现在从全局的观念开始重新布局。三是由单纯的港口投资向区港联动综合开发转型。投资港口不是目的,港口也是服务型的基础设施,要为经济服务,所以这种转型也非常重要。四是由短期获利向长期经营持续发展转型。不是简单的建个三五年,目前中国在很多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区、合作区期限均为99年,甚至还给十几年的准备期。这相应地,对于“海丝”港口建设各方提出了新的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要求。
港城联通正逢其时
港口作为全球贸易的流通载体,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从全球城市的成长轨迹看,港口仍然是主驱动力。作为率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践“港—城—产”的企业,招商局集团不断探索建设“海丝”港口的新标准和新模式。
胡建华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港口是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互通的关键载体。“一带一路”倡议之下,“海丝”港口的发展,首先要牢牢把握与所在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共商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以港口设施联通促进沿线国家的水陆交通条件改善、物流中转提速和综合水平提升。
在此基础上,胡建华称,港口“走出去”首先要具备综合开发能力,“海丝”港口的业态趋向于多元化,不仅要完成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单纯是港航物流功能,而是要有港区与城区的联合互动;其次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联合开发,充分发挥承包商的建设能力,地方港务集团精细化管理和运营能力,港口运营商的精准布局和国际管理的能力;第三是要具备精耕细作能力,“海丝之路”建设不在一朝一夕,要深耕当地,与所在国结成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招商局集团总结蛇口工业区和中国开发区30多年发展模式和经验,形成了“蛇口经验”,即在“海丝”沿线国家,以沿岸港口为特色,以中间经贸合作区为产业聚集平台,以后方城市为依托的“前港、中区、后城”的“一体化”战略综合布局方案;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在临港区域开发海外产业园区,打造适合国际产能合作的软环境,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帮助东道国政府解决发展经济和就业、吸引外资等问题,将海外产业园区打造成连接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个重要桥梁。
2015年3月,“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规划发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愿景和行动》),界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穿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和非洲;穿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延伸到大洋洲和拉丁美洲。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4年之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的规划已经逐渐细化成形——6月20日新出炉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设想》)勾勒出3条“蓝色经济通道”,其中在《愿景和行动》之外,《设想》新提出“经北冰洋连接欧洲的通道”。此外《设想》表示,将支持北冰洋周边国家改善北极航道运输条件,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北极航道的商业化利用。
在《愿景与行动》中,“海上丝绸之路”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在具体建设上,圈定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15个沿海港口。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不断提出港口城市发展的新概念。在建设港口的同时,环渤海、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等经济区和沿海港口城市发挥地方特色,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着眼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层层递进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探索珠三角区域城市发展新模式。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加入,也将使得大湾区战略升级为国家规划下的城市跨制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