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纽带,物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直接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和消费潜力的释放。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人工智能+”行动被列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智能仓储、无人配送、路径优化算法等创新模式将重塑物流全链条,推动降本增效。人工智能与数智物流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物流体系升级,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发展模式,将为提振消费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撑与效率保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赋能数智物流的瓶颈问题
当前,人工智能在物流中的应用仍存在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滞后、技术应用场景落地存在堵点等问题,制约其对消费提振的引擎作用。通道、枢纽、网点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要素,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中西部明显落后于东部。以京东物流为例,其在北京、上海已部署智能仓储和无人配送车,库存准确率达99.99%,显著降本增效,但中西部因基础设施短板难以推广,制约消费均衡增长。传统物流枢纽数字化转型进度不均,跨运输方式数据标准未统一,导致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同时,在新兴技术赋能下,低空经济虽拓展了物流业创新空间,但低空物流仍受硬件供给不足、空域管理规范滞后等制约,且低空物流无人机与“公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的衔接机制不完善,高额研发与运营成本进一步阻碍行业发展。
国家补贴等举措对消费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但消费需求激增亟需依托健全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市场制度,以持续释放消费潜力。目前,消费端需求与生产端供给匹配效率低,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成本高、资金周转慢等问题,制约企业扩产增效。同时,制造业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接近90%,“两业融合”仍存在层次不高、范围不广、深度不足等瓶颈,导致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不能有效适应制造业需求,难以驱动制造业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此外,交通运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力较弱,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全国交通部门间、运输方式间、运营企业间、区域间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机制不健全。物流信息平台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建而不联、联而不通,“公铁水空”企业信息开放程度不一, “数据断链”现象较普遍。
在新发展格局下,“一带一路”物流通道作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纽带,其建设成效直接影响消费潜力释放与贸易高质量发展。当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跨境寄递物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数智化转型进程。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统一,多式联运换装环节耗时占全程40%,加之沿线国家数字基建薄弱,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交货时间延长。例如,中欧班列运营,2025年上半年累计开行超11万列,却因换装环节效率低下而时效受限,直接影响出口消费品及时交付。此外,海外仓普遍智能化不足,仍依赖人工管理,库存与时效问题突出。跨境数据流动受各国隐私保护法规制约,智能算法优化、无人机适航认证等关键技术攻关进展缓慢。以菜鸟网络为例,其通过AI优化库存管理,在东南亚实现周转率提升30%,但数据隐私法规限制了算法实时跨境应用,导致部分效率提升受阻。
把握国内国际市场,加快AI赋能数智物流升级
构建“技术突破+制度创新+生态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加快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破解区域壁垒。依托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政策支持,推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数字化改造,重点倾斜中西部物流枢纽改造,制定跨运输方式数据交互标准,整合铁路、港口、船舶信息,建设无人机起降点网络,探索“云—边—端”互联。二是健全数据要素流通体系,打通共享堵点。依托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行动,建设“一地汇聚,全省共享”的智能物流公共数据平台,探索“数据沙箱”机制,强化流通共享监管,消除信息孤岛。三是深化场景融合创新,构建新型产业生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成渝等优势地区,推广“制造+服务”模式,拓展无人机应急救援、医疗配送、外卖配送等应用,推进“无人机+数智物流”全场景示范,推动低空末端物流发展,满足即时物流需求。
提高一致性规则规范,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是以全链条金融服务助力消费提振。协同需求、供给、流通和保障环节,建设“产销一体化”数据平台,优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推动创新升级,加强产业链协同与金融协同。二是深化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两业主动对接,打造定制化物流方案,推动企业主体、设施设备、业务流程和标准规范的全方位融合,提升高品质物流服务供给能力,培育示范标杆。三是强化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示范工程打通“中间一公里”,推进港口和铁路信息整合,建设跨区域、跨方式的全程物流平台,实现“铁水公空关邮仓”多网数据融合,推进“一单制”“一箱制”,提升物流降本增效和智能化水平。
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实现内需外贸双驱动。一是统筹推进“两重”建设。将项目投资与配套改革结合,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同步推进海关监管、信息互通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硬件建设与制度改革合力。二是推动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叠加。依托智慧监管设备和“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实现中欧班列货物“随到、随查、随放”。三是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在东南亚、欧洲部署 AI 驱动海外仓,搭建“一带一路”供应链数字平台,整合多式运输数据,推动RCEP成员国签订跨境数据流动协议。
(作者分别为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