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抢占前沿高地,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市政协会议举行大会发言 委员们直陈建议贡献真知

  在1月24日举行的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中,委员们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围绕区块链技术运用、推进离岸金融发展、数据跨境流动、大模型创新应用、城市绿色发展、基础研究和三大先导产业突破、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创新协同效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等议题,直陈建议,贡献真知。

  航运中心建设

  加强区块链方案应用

  记者 洪俊杰

  王奕委员代表市科协发言时呼吁,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速抢占航运贸易数据流通规则的制定权、主动权。

  王奕坦言,目前,区块链解决方案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还存在航贸区块链应用水平受限、航贸数据治理缺乏制度保障及统一标准以及航贸数据融合应用尚待深化等问题。

  王奕建议,加强区块链在航运金融和保险中的应用。要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货物确认到达后的自动支付,简化交易流程,降低反欺诈成本。同时,利用区块链平台实时跟踪货物信息,为金融机构的融资方案提供依据,更好满足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

  王奕还建议,建立以航贸数链为核心的跨链数据融合标准、航贸数据分级分类制度,制定数据资源、产品和资产的分类分层操作规程,并形成一套有效的港航数据流通交易制度。加强技术研发、数据安全保护、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从技术要素评估、性能评估和安全性评估等角度对技术应用进行规范。

  人民币国际化

  试点全功能离岸账户

  记者 吴頔

  王长元委员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发言时指出,当前上海要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持续深化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提升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加快探索与大经济体特征相适应的离岸金融,并从拓展业务、完善体系、枢纽建设三个层次推进。

  王长元表示,当前离岸金融的相关制度建设仍存在滞后,现行离岸金融政策只限于相关银行外汇业务,同时部分在岸离岸监管边界不清,削弱了境内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竞争力。支持离岸业务的账户体系也存在碎片化现象,境内银行的账户性质及功能存在很大差异,税收制度也缺乏竞争力,目前尚无针对离岸金融的专门税收制度。

  他建议,允许上海两家持有离岸牌照的银行试点推出全功能的离岸账户,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要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性监管模式实施监管,并参照香港、新加坡等主要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税收制度安排,通过免征增值税、取消印花税等简化税制、降低税负,以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

  王长元建议,时机成熟时可考虑在上海设立离岸国际金融资产交易所,为境外人民币资产提供便利的交易转让平台。

  数字经济

  打造数据流动示范区

  记者 刘雪妍

  “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其背后折射的是技术流、资金流、人流和商贸物流的活跃程度。上海应积极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构建新型数据跨境流动范式,为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中获得主动权作出贡献。”张琦委员在发言中表示。

  他提到,目前我国数据跨境流动面临的问题包括:对国际规则制定的影响力不足;数据跨境流动的监管与发展统筹不足;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

  对此他建议:首先,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出数据跨境流动的“中国方案”。积极与联合国下设机构、世界经济论坛、国际数据空间协会等国际组织加强沟通对接,推动国际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制定,提出有利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治理方案。

  其次,打造示范区,创新监管与服务新模式。推进DEPA合作示范区建设,率先围绕电子票据、数字身份等跨境互认证和互操作等方面开展试点。支持自贸试验区探索建立“监管沙盒”机制,加强多部门统筹协调和分类监管,编制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将监管重心从事前向事中、事后转变。

  最后,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筑牢数据跨境流动技术底座。打造“云网数链”四位一体的新型设施体系,服务国际间数据流通交易、存证溯源、联合训练等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

  开展大模型前瞻研究

  记者 顾杰

  徐立委员在发言中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掀起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浪潮,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核爆点”和“新风口”。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生成式AI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届时我国将涌现过万个行业大模型,亟需高质量的基础模型提供服务。

  “当前,美国已经发展到能对生产力带来变革影响的GPT-4阶段,并开始演进到以GPT-5项目为代表的可进行训练数据自动生成的模型自主进化阶段。”徐立说,国内虽已有多个基础大模型超越GPT-3.5,但距离GPT-4尚有较大差距。如果不抓紧开展大模型技术前瞻性研究,就会在大模型技术演进的道路上被抛得越来越远,进而错过一次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机会。

  徐立建议,积极搭建诸如英国人工智能安全全球峰会等国际性高端会议平台,加大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治理等国际交流合作,持续开展包容性的全球对话,推动更广泛的国际讨论和人工智能前沿安全研究。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等顶尖研发机构、行业头部企业抓紧开展下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攻关。

  氢能高地

  推进多领域应用创新

  记者 邬林桦

  李国华委员代表民革上海市委发言时建议,强化上海创新引领功能,打造国际一流的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氢能被称为“终极能源”,可作为中间载体实现能源耦合和有效消纳。全球已有41个国家和地区公布了氢能战略,预计2050年全球氢能产值将超2.5万亿美元。李国华说,上海氢能产业起步早、创新强、产业链全,在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等技术上形成了领先优势,理应试制度、闯新路,抢占“绿色未来”发展先机。

  李国华建议,开拓氢在能源、原料替代及储能等领域的发展,加强领先技术应用,打消行业安全性顾虑,向更多元领域、更大范围和规模应用突破,利用各重点区域资源推进多领域示范场景应用创新。

  “要在产业链布局上抓关键,突出技术、装备等自身优势,利用好长三角氢能基础设施产业联盟等平台作用,形成一批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和能源变革的解决方案。”李国华建议,依托建设“五个中心”和强化“四大功能”的制度创新优势,打造全球氢能贸易金融服务中心及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未来发展氢能及衍生品提供重要支撑。

  先导产业

  推动上下游强链补链

  记者 洪俊杰

  “建议发挥国资国企核心功能,聚焦三大先导产业突破。”戴敏敏委员代表经济界发言时表示,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先导产业生态,鼓励支持承担三大先导产业任务的国企更多地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攻关、重要科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协同教育部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人才使用体系的深度融合,主导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各类企业的强链补链、协同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

  与此同时,建立聚焦先导产业的国资投资体系。整合资源力量,探索“行业赛道—链长企业—国资平台—产业基金”纵深攻坚、横向协同、接续投入的模式,包括CVC、S基金和并购基金。支持国企运用多种融资工具,鼓励保险、银行理财、社保基金投入,探索长周期基金。坚持市场化导向,发挥国资引领放大效应,主动与民营、外资等各类优秀企业深化合作,带动更多社会资本。

  “建议深化适应先导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戴敏敏说,针对先导产业周期长、投入大、壁垒强、风险高的特点,加快探索实施工资总额预算周期制管理、科研项目长周期考核评价、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实施更为灵活的股权和分红激励,优化尽职合规容错免责机制,出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政策。

  基础研究

  推动企业成为生力军

  记者 吴頔

  苏良碧委员代表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发言时提出,要用好企业基础研究“关键招”,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速跑”。

  “当前上海对企业基础研究认识不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被排除在基础研究之外。”苏良碧指出,上海能够真正扮演基础研究“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企业凤毛麟角,亟需全力加强企业基础研究,补齐这一关键短板。

  苏良碧呼吁,要大力推动企业成为基础研究生力军,在指南形成、立项评审、项目实施、成果评价、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升企业参与度和话语权。试点国企重点科研人员薪酬额度单列并与市场接轨。

  “要加强统筹布局,全力打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新高地。”苏良碧说,统筹布局本市基础研究先行区、高校基础研究高地、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等重大举措,提高企业承担上海重点产业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承接区域联合基金项目,吸引全国优秀科技人才服务上海科技和产业创新引领。

  营商环境

  打破壁垒消企业隐忧

  记者 顾杰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赵丽佳委员代表市工商联发言时说,根据2023年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调查,尽管上海总体满意度全国排名第三,但仍有不足,比如,融资支持满意度较低、涉企政策知晓度和政务服务办事满意度有待提升、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仍需进一步强化。2023年四季度民营企业运行状况调查显示,市场准入难和要素获取难是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21.47%的企业认为“政策不稳定、落实效果不好”是当前最大的担忧和烦恼。

  赵丽佳建议,打破隐性壁垒,全面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民营企业参与意愿强烈、投资回报机制明确、进入门槛高的项目进行重点推介,确保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向民间资本真实开放,使民间资本进得来、拿得到、能发展。

  她还建议,实质性解决中小微企业拖欠款问题,强化各级政府对清欠工作的主体责任,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主动申报,组织力量集中攻坚,突出实质性清偿,防止变相清欠、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确保企业权益从“账面数字”变为揣在兜里的“真金白银”。

  大科学计划

  建全球总部提升效能

  记者 吴頔

  如何以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引领,把上海打造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核心节点?田梅委员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时建议,要增强上海跨学科、跨层级、跨领域创新协同效能。

  田梅建议,要持续强化大科学领先优势,对上海牵头实施的大科学计划给予持续重点支持,建立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全球总部,建设支撑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共享的国际数据中心、资源中心、样本中心和培训中心,打造国际化、开放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和高能级创新平台,以顶尖设施和优势资源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汇聚上海。

  她表示,要鼓励和支持大科学计划成立高水平国际科技组织,集聚各国创新主体和组织来沪发展,巩固和拓展全球科技合作网络,“努力使上海成为全球科技的方向引领者、议程制定者和赛道铸造者。”

  同时,还要重视大科学成果转化,将全链创新、多链融合的理念贯穿在大科学计划的组织推进全过程,实现“边科研、边转化、作示范、早收获”。

  城市更新

  向集约要空间要功能

  记者 刘雪妍

  罗宝瑜委员在发言时说,建设人民城市,让人民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更加安居乐业,是城市更新的根本指向。应该坚持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以城市更新创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应优先开展中心城区核心地段的老旧商办楼宇更新,在力争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灵活的容积率平衡调配政策,打造集办公、零售、文化、居住和公共空间于一体的“垂直城市”活力空间,更加有效地利用城市中心的土地资源,聚集新兴产业及人才。

  “我想大家对沿街商业都不陌生,这种城市最传统的零售方式是我们原来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城市更新中,很多沿街商业逐渐消失,不少更新片区整体动迁后人走楼空,到改造完成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街道沉寂,烟火气消失了。”罗宝瑜说,应该对标国际最佳实践,在城市规划层面,加快用地功能高度混合利用的试点和探索,打造工作、生活、文化、教育、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无界融合的活力社区,延续城市的“烟火气”。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