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日,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正式将公司名称变更为“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局港口”)。这家背靠百年招商局集团、头顶“中国最大”“全球第二”耀眼光环的港口运营商,借此更名契机,再次向港口业界宣示了自己打造一个全球港口帝国的“野心”和当仁不让的实力。
更名“港口”:一次名副其实的变身
在此次更名之前,招商局港口在其整个发展史上共经历了两次改名。早在成立后的第二年,这家公司名称就从“Attington Investment Ltd.”变更为主营油漆生产业务的“海虹油漆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公司又更名为“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业务重心向港口业务版块倾斜。
自1997年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公司逐年剥离与公司核心业务关联度小的油漆生产业务,以“中国领先的码头运营商”为发展愿景,在国内打造了一个可控且完善的港口网络群,核心业务覆盖中国沿海八个主要城市的枢纽港。2015年底,招商局港口以国内6147万TEU、全球8366万TEU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时蝉联当年中国港口运营商冠军和全球港口运营商亚军,港口核心业务收入达到21488百万港元。因此,从公司目前的内外部情况及市场定位上看,招商局港口此次更名,显得更加务实。
图1 招商局港口国内港口网络布局
扩张杀手锏:投资与收购
2000年后,公司在港口帝国扩张的道路上,可谓是全心投入,目标精准,承袭招商系公司一贯的风格,通过持续的投资收购、改造新建、重组整合三大杀手锏,完成蜕变,由弱变强,一步步巩固自身的“江湖地位”。相关数据显示,为了通过收购做大核心的港口业务,在2000年-2005年,招商国际对外投资资本支出及非流动资产支出达到140.83亿港元。
我们可对招商局港口历年的投资收购情况进行简单的梳理:1997年入股中集集团;1999年入股蛇口集装箱码头;2000年入股赤湾集装箱等多个码头,拥有了第一个有管理权的码头;2001-2003年入股招商货柜和招商港务,签约多个码头项目,成为以港口及港口相关业务为核心的上市公司;2005年入股上港集团,国内集装箱枢纽港网络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同时,公司也在2005年问鼎了“中国最大公共港口运营商”桂冠,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超过32%。 2006年至今,公司继续入股国内各大枢纽港、并通过对持股公司进行重组不断完善国内的港口网络布局。
在海外,招商局港口的收购活动也高歌猛进:2008年后至今,公司先后投资或收购了尼日利亚、斯里兰卡、多哥、吉布提和土耳其以及达飞旗下遍布欧洲、地中海盆地、非洲、美洲、亚洲等地的多个集装箱码头,其中斯里兰卡科伦坡港(CICT)和多哥洛美港(LCT)的股权比重甚至分别高达85%和50%。
剥离非核心业务:让强者更强
在全球化布局的同时,招商局港口也通过不时出售非核心业务,调控资源的配置,将资金注入港口及相关业务中。
对于招商局港口来说,港口业务较其他业务来说有着更强的盈利能力,在公司历年的净利润中都有着很高的贡献率。但在2001年前,公司业务更趋向于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除了投资港口板块以外,也同样涉足了收费公路、船运、集装箱制造、油漆、涂料、产业基金等其他多个方面。但由于受到收费公路和其他业务部门盈利能力的影响,这种多元化的经营并未带来盈利能力的同步提升,总的净资产回报率每况愈下。因此,到了2001年,招商局港口停止了公路领域投资,大幅削减在其他领域的投资,并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到港口业务中,开始剥离与港口无关的非核心业务。到了2007年-2008年,公司出售了涉及公路业务的招商局亚太、香港西隧全部股权,出售涉及油漆业务的海虹油漆64%的股权;2015年,出售了冷链运输的SAH全部股权,得益于冷链业务的剥离,招商局港口当年中期的盈利上升了 29.4%。
近年来,随着非核心业务的逐步剥离以及对港口业务的进一步整合,招商局港口的港口及相关业务净利润贡献率都接近95%,核心优势得以进一步聚集和增强,如图2所示。
图2 招商局港口核心业务净利润贡献率
港口“野心”:世界有多大 版图就有多大
招商局港口把自己的发展历程划分成三个阶段:1991-2001年,明确码头业务为主业;2001-2011年,成为中国领先的码头运营商;2011-2021年,成为世界一流的港口综合服务商。从目前来看,公司显然已经迈入了第三个阶段。
事实上,招商局港口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参与全球港口资源竞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入,公司的全球“野心”更得以进一步“扩容”。目前,招商局港口已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30个港口,营运岸线总长超过56公里,如图3所示。2013―2015年海外集装箱吞吐量的复合增长率达到46.1%,远高于国内项目4.1%的增速(2015年底数据)。
图3 招商局港口全球港口分布示意图
2016年,招商局港口更加显得“野心勃勃”,公司提出了“巩固亚洲、完善非洲、突破美洲、拓展欧洲”海外拓展目标,这几乎是一份全球无死角的战略“野心”宣言。
亚洲港口布局方面,招商局港口计划将明星项目——斯里兰卡的CICT打造成为海外母港。CICT是由招商局港口和斯里兰卡国家港务局合作建设的项目,总投资额达5.5亿美元,是迄今斯里兰卡已投入运营的最大外商投资项目。作为南亚地区目前唯一的深水中转码头,该项目也是该国批准的首批重要发展战略项目之一。
CICT在2014年提前竣工投入运营,2015年底的集装箱吞吐量达156万TEU,同比增长127.5%,增长势头异常强劲。将CICT打造为海外母港,将为国内码头带来良好的互补和协同作用,同时辐射到周边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其他国家,进一步提升海外项目的国际化水平和港口综合开发模式。
在非洲版图上,公司计划以吉布提为中心,拓展包括肯尼亚蒙巴萨港口项目、坦桑尼亚巴加莫约综合开发项目等在内的东非市场,并以多哥为切入点,扩大包括尼日利亚等在内的西非市场投资,同时关注南非、中东的发展机遇,而说到西非门户多哥,其LCT项目在2015年的集装箱吞吐量虽然只有50万TEU,但同比增幅却达到惊人的1619.7%。
此外,公司还计划通过拓展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中亚国家,打通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联系,并在墨西哥、巴西、巴拿马等国寻求投资机会。
帝国时代:未来想象无限大
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温和增长,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航运面临深度整合、复苏期难料,而中国经济也呈现出L型中长期调整,一切似乎都不是最好的时机。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句话——这是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个最好的时代。“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产生的效应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延展,无疑给所有立志于“走出去”的中国港航企业,打了一剂最有效的“强心针”。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港口对于当地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招商局港口本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理性商业决策”的大原则,有计划地对全球进行布局,目前公司的全球港口版图与“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各个重要节点高度契合,占得了时代的先机。
实际上,从“一带一路”战略和该公司的愿景来看,招商局港口在未来的拓展空间仍然十分巨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居多,涵盖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在区域化的港口投资运营业务拓展到港口综合开发业务、港口延伸服务业务、“互联网+”港口综合服务业务等领域仍蕴藏着无数的机会。而在这些领域,依托于母公司招商局集团完善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强大的全产业链及资源,招商局港口将会拥有其他港口企业所不可比拟的强大优势,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盈利能力可谓是潜能无限。
而就在今年5月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多哥共和国总统福雷的见证下,招商局集团李晓鹏总经理代表集团与多哥总统府签署了《多哥与招商局集团建立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协议》。而当两国元首会谈时,当福雷总统提到多哥政府希望与招商局集团加强合作时,习近平主席特别表示:“我们支持招商局与多哥的合作,这是一家好企业”。这已经是自2014年9月份以来,习近平主席第五次见证招商局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了。
从内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上来看,招商局港口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一盘充满想象的棋局,招商局港口的帝国时代已经到来,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