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上海服务”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纵深发展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行系统部署,要求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由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自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之后,以“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为目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开始突飞猛进。枢纽港建设方面,201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洋山四期开港试运营;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023万TEU,自2010年起连续8年问鼎世界第一。政策环境方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框架下,启运港退税等航运创新政策推广至全国。航运现代服务方面,2017年7月7日,上海航运交易所旗下的“上海航运指数”商标注册成功,“上海航运指数”至今已经覆盖17大类、200余个价格指标,成为航运市场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时间来到2018年,距离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尚有距离。在上海市建设“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的过程中,由上海市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列举了13项专项行动,其中就有“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专项行动”,从而为未来三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明确了内涵与目标。

  ===============================

建设进程

  自2009年成为国家战略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已经过去的9年时光里成绩显著

  1995年12月,中央领导批示指出“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是开发浦东——使其成为远东经济中心,开发整个长江的关键”。

  1996年1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会议,启动以上海深水港为主体,浙江、江苏的江海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001年,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确定了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文件)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行系统部署,要求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

  由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开始高速发展。

  2016年8月1日起,《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施行,这是国内首部与航运中心建设有关的地方性法规,也是一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框架性法规,以法律方式确定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与范畴。

  2016年8月30日,上海市发布《“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提出要从三个层次深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一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进一步完善物流集疏运体系,加强海运、航空物流基础服务,巩固上海海空枢纽港地位;二是服务全国港航业发展,以航运交易、航运金融、信息咨询、临空产业、“互联网+航运”等为抓手,优化服务,培育市场,提高高附加值航运服务的市场集聚度,强化现代航运服务业对外辐射能力,基本形成现代航运服务中心;三是率先开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优化航运发展环境,集聚航运人才,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2018年4月24日,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其中强调,在持续扩大上海优质服务供给规模的基础上,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基本建成全球贸易投资网络的枢纽服务城市,基本确立航运服务全球枢纽节点地位,基本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2020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国发〔2009〕19号文件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国际航运枢纽港;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港,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基本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国发〔2009〕19号文件首次明确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总体目标也成为后续上海市制定航运政策的指导性目标。

  

  《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为“按照国家部署,推进上海国际海运枢纽和航空枢纽建设,建成水运、空运等各类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与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国际航运中心。”

  《“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中提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其中航运资源高度集聚体现在以海空枢纽港吞吐量和航运企业、机构等为代表的要素集聚程度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航运服务功能健全体现在具备完善的航运、航空配套服务功能,对外辐射能力较强,服务市场达到一定规模;航运市场环境优良体现在政府监管、服务高效,法治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体现在集疏运体系合理,口岸综合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程物流服务便捷。”

  2017年年底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及的2020年的目标愿景是:“立足 2020 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上海力量。”

   

  在上海正在全力打响的“四大品牌”建设中,由上海市发改委牵头起草的《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宣告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力进入世界航运中心前列;枢纽港吞吐量和航运企业、机构集聚等为代表的要素集聚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具备完善的航运配套服务功能,能为行业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对外辐射能力较强,服务市场达到一定规模。”

  

2035目标

  2035年,上海要推动国际海港枢纽功能升级,强化高端航运服务功能,优化完善港口功能布局,调整港口货运集疏运结构

  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出了2035年目标,其中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密切相关的是“推动国际海港枢纽功能升级”。

  首先,强化高端航运服务功能。巩固提升国际海港枢纽地位,支撑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至 2035 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在 4000 万~4500 万TEU。提高港口国际、国内中转能力,上海港国际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 13%。拓展国际邮轮航线,建成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邮轮母港,年客运吞吐量达到 450 万人次左右。积极培育船舶经纪、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功能,在北外滩、陆家嘴、洋山—临港、外高桥、吴淞等地区形成高能级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其次,优化完善港口功能布局。上海港形成以洋山深水港区、外高桥港区为核心,杭州湾、崇明三岛等港区为补充的格局,其中洋山深水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区、国际远洋集装箱班轮的主靠港。逐步调整黄浦江沿线、长江口货运码头功能,合理布局内河港区,对接海港。加强对横沙等海洋战略资源的保护和控制。依托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和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结合杭州湾北岸地区生活岸线功能调整,完善全市客运港区布局,推动邮轮母港以及游艇、游船等码头设施建设。

  再次,调整港口货运集疏运结构。提升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能力,突出江海联运,加快高等级航道和配套港区建设发展,至 2035 年,水水中转比例超过 55%,货物公路转运总量大幅下降。依托沪通、沪乍杭铁路构建多式联运枢纽,积极发展海铁联运,提高枢纽辐射能力和集疏运效率。完善洋山深水港区、外高桥港区的疏港通道,研究预留浦东与大洋山的联系通道。

  

  上海服务

    在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专项行动”包含5个发展重点:完善海港枢纽服务、提升空港枢纽服务、优化邮轮港服务、打造航运服务集聚区、发展现代航运服务重点领域

  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已经写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这样的转变,是上海勇于落实国家战略、担当国家使命的写照。《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上海要构筑新时代发展的战略优势,切实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增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服务全球的能力,增强上海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能力。

  从这个角度出发,上海主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认识到既有的优势显然还不够,必须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功能和服务能级。打响“四大品牌”,即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就是上海提升能级以及城市辐射力的重要路径,也是上海追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落脚点。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对新时代新使命,上海始终有着形势逼人、形势催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是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实践。”

  上海正在进行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与“四大品牌”建设有何关系呢?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打响“四大品牌”是上海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行动。

  “四大品牌”之中,“上海服务”品牌应该说是内涵最丰富、最立体,涉及层面最广、辐射带动效应最明显的。相较其他三大品牌,“上海服务”与它们既是相辅相成的并列关系,但又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引领、带动的作用。

  《三年行动计划》则明确了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推进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

  2018年5月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总体情况。会上,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张林对《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专项行动”作了解读。

  张林介绍,针对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提出总体思路:一是以提高运作效率、提升服务体验为重点,完善枢纽港服务;二是以航运服务集聚区为依托,汇集航运服务要素、完善航运服务功能;三是聚焦重点领域,做强现代航运服务产业,强化对外辐射能力。

  《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力进入世界航运中心前列。枢纽港吞吐量和航运企业、机构集聚等为代表的要素集聚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具备完善的航运配套服务功能,能为行业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对外辐射能力较强,服务市场达到一定规模。”

  对此,张林表示,“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功能专项行动”包含5个发展重点。

  第一,完善海港枢纽服务。建设洋山四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推进传统码头自动化改造。推进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完善“E卡纵横”集卡预约平台,加强上海港业务受理中心平台建设。

  第二,提升空港枢纽服务。推进《上海机场航班正常性专项提升计划》,提升“两场”航班放行正常率。制定《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提升旅客体验专项工作计划》,虹桥机场力争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白金机场”认证。

  第三,优化邮轮港服务。完善邮轮母港周边交通配套,提升港口基础服务和保障能力。提高邮轮母港综合服务水平,打造邮轮物资分拨中心,丰富提升邮轮免税商业服务,完成邮轮船票试点工作。

  第四,打造航运服务集聚区。依托上海航运金融产业基地、上海北外滩航运服务总部基地、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吸引国际先进航运组织机构和企业来沪发展,集聚航运、航空服务要素,提高服务能级和辐射能力。

  第五,发展现代航运服务重点领域。一是提升航运保险服务辐射能力和水平,搭建航运保险全球检验人服务网络,深化航运保险指数功能;二是建设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创新完善海事纠纷解决机制,深化海事审判专业化建设;三是打造“上海航运指数”品牌,做精运价指数,丰富指数体系,提高指数国际影响力,促进现有运价指数挂钩协议的应用与推广;四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形成较强的航运咨询能力,建成服务于航运业发展的开放式平台;五是打造“浦江游览”第一品牌,实现浦江游览客流规模的成倍增长和品牌效应的大幅提升。

 

衔接战略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长江经济带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等国家战略意义重大,分别具有“龙头”“试验田”及“桥头堡”的作用

  在长江经济带中,上海具有突出的龙头引领作用,因为上海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中国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上最大和功能最为完善的城市。而要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真正的黄金水道,航运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辐射将通过上海、长三角经济影响力层层扩散,对整个长江经济带的改革开放形成带动和示范作用。

  2013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这是中国大陆首个自贸试验区。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公布《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全改方案》)。这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历经2013年“总体方案”、2015年《全改方案》后的3.0版本,其中“自由贸易港区”首次作为完整概念提出,是《全改方案》的最大亮点。根据《全改方案》,上海自由贸易港区将在口岸风险有效防控的前提下,依托信息化监管手段,取消或最大程度简化入区货物的贸易管制措施,最大程度简化一线申报手续。探索实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金融、外汇、投资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上海地处“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是最先呼应这一国家倡仪的国内省市之一。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货物进出口价值为5535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市贸易的比重近1/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22亿美元,工程项目89亿美元,占全市比重的75%。2017年4月27日,上海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推出33项扩大开放举措,以便更好发挥“一带一路”的起点功能,提高服务,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2017年10月11日,上海发布《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明确了上海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的功能定位、实施路径,尤其是聚焦六大专项行动,提出了60项实实在在的行动举措。

  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许立荣2018年4月撰文指出,在新的趋势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结合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要求,进一步转型升级,使航运中心成为创新驱动的引领者。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国航运企业延伸产业链业务与开发航运电商业务;构筑“一带一路”公共服务综合平台,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网站和搭建海外港口投资信息发布平台;坚持制度创新,深化自由贸易港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密切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潜力,支持中国企业不断完善国际网络布局,培育以上海及周边为海铁联运衔接点的中欧、中亚国际班列业务。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要“突出上海区域引领责任”,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强化上海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地位,充分发挥面向国际和服务国内“两个扇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是提升上海的国际枢纽地位,依托江海陆空等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双向开放和互联互通;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强化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文化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功能引领性,增强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上海还将主动作为,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导向,推动区域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人文交流、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作。

 

创新发展

  具体到发展路径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应在三大方向上更加努力发展:更加开放、更加融合发展、更加提升服务功能

  在《2017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中,上海从2014年排名全球第7位跃至2017年的全球第5位。全球排名前10大国际航运中心中,5个位于亚洲,4个位于欧洲,1个位于美洲。整体来看,亚洲和欧洲各大航运中心发展非常迅速,亚洲航运中心崛起趋势愈加明显。

  创新始终是航运中心变革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引领型航运中心,主要是以上海、迪拜、广州、宁波—舟山等为代表的亚太地区国际航运中心。这些航运中心相比传统认知型航运中心,更加注重后发优势和累积效应带来的超越式发展轨迹。特别是伴随着科技创新不断深入与自贸试验区开放合作政策快速推进,这些港口已逐步形成港城互通、湾区经济与城市组群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新模式,将对亚太地区航运业态产生颠覆性影响。

  具体到发展路径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应该在三大方向更加努力发展。首先,要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航运中心;其次,要建设一个更加融合发展的国际航运中心;再次,要致力于更加提升服务功能的航运中心。

  过去二十年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基础设施和港口吞吐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升;未来中长期,对标世界公认的一流航运门户枢纽城市,则应该将重点聚焦于加快建设高端航运要素市场、发展增值性现代航运服务业这一核心要务,只有突破重投资、重硬件、重箱量、后继乏力的发展模式,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和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才能在国际航运市场过剩疲软和国内航运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中突破重围。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