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介绍了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势较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比上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市场销售增长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31亿元,同比增长4%,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1—2月份,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国民经济延续向新向好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1—2月份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加快
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制造业增长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全年加快2.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加快0.2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股份制企业增长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3.2%;私营企业增长6.7%。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7.7%、30.2%、27%。
从环比看,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5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5%。
服务业增势较好 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
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比上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9.3%、8.8%、5.6%、5.5%。
2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6.9%。其中,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市场销售增长加快 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较好
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731亿元,同比增长4%,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2462亿元,增长3.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269亿元,增长4.6%。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73939亿元,增长3.9%;餐饮收入9792亿元,增长4.3%。
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5%、25%。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2%、21.8%、11.7%、10.9%。
全国网上零售额22763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8633亿元,增长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2.3%。从环比看,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月增长0.35%。1—2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4.9%。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 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2619亿元,同比增长4.1%,比上年全年加快0.9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4%。
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6%,制造业投资增长9%,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8%。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074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7.8个百分点;新建商品房销售额10259亿元,下降2.6%,降幅收窄14.5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1.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7%。民间投资同比持平;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其中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6.4%、31.9%、31.6%、27.1%。
从环比看,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月增长0.49%。
货物进出口基本平稳 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65364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出口38812亿元,增长3.4%;进口26551亿元,下降7.3%。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0%,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4%,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5.4%,占出口总额的60%。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城镇调查失业率平稳
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6%;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0%,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1%。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
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1小时。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 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收窄
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其中1月份上涨0.5%,2月份下降0.7%。
分类别看,1—2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7%,衣着价格上涨1.1%,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9%,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6%,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0.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5.9%。
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菜价格下降5.5%,粮食价格下降1.4%,鲜果价格下降0.6%,猪肉价格上涨8.8%。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3%。从环比看,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7%,2月份下降0.2%。
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分月看,1月份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0.2%;2月份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3%。
总的来看,1—2月份,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国民经济延续向新向好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但也要看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
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增强动力、激发活力、改善预期,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一季度经济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从近期情况来看,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全球货币政策走向分化,加剧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国内需求偏弱,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优势明显,有需求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广阔增量空间,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续显效,一季度经济运行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具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延续回升态势。今年前两个月,生产供给稳定增长、消费投资稳中有升,主要指标增速多数快于上年全年,为一季度经济开局奠定了较好基础。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6%,增速也是比上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了0.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这些主要指标都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二是国内需求有望逐步扩大。从消费看,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各地区各部门相继推出促消费、惠民生“组合拳”,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有望带动消费稳定增长。从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2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月高0.9个点,连续三个月在回升。从投资看,各方面加大稳投资工作力度,强化项目、资金等要素保障,加之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有利于投资持续增长。前两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6%,比上年全年加快了1.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7%,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
三是宏观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两重”“两新”政策力度加大,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从前两个月情况看,在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带动下,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8%。随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落地,将有助于经济的持续回升向好。
四是市场预期信心改善。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发力显效,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楼市股市出现积极变化,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科技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提振了社会信心。前两个月,房地产市场继续呈现回稳态势,沪深两市成交量、成交金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营主体预期继续改善,2月份制造业PMI明显上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处于景气区间。这些积极变化有利于生产和需求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循环畅通。
综合来看,尽管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但是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宏观政策“组合拳”继续发力显效,一季度经济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全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有较多有利条件
从今年以来经济运行情况看,宏观政策“组合拳”发力显效,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社会预期信心提振,这些为实现全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开了好头。从全年情况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具有较多有利条件。
一是产业基础坚实,新动能支撑作用增强。从工业来看,我国是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制造”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更是远销全球。近年来,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成长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加速形成。从服务业来看,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致力于改善民生的政策导向下,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好条件,人工智能领域异军突起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向好,为产业提质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二是市场需求空间广阔,消费投资潜力释放有基础。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市场潜力大、空间广,蕴藏着巨大发展机遇。随着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提升,消费升级步伐加快,绿色数字等新型消费、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需求扩大,将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节能降碳改造等投资空间巨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等民生方面还有较大投资需求。用好这些有利条件,推进内需潜力有序释放,将促进经济循环畅通。
三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将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也是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随着相关领域改革举措逐步落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逐步显现,将有利于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经济的活力和动力。
四是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将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提振了信心、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明显回升,取得了显著效果。今年以来,各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有助于增强动力、激发活力、稳定预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方面将聚焦重点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也将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更多支撑。需要指出的是,实现5%左右的预期经济增长,绝非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下阶段,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抓住当前经济回升的时机,加力落实好各项宏观政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大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四五”顺利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