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如何提升供应链稳定性?

  如何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值得业界参与者深思。笔者认为,港口是一个获得重视力度不够但极具价值潜力的关键节点,业界有必要重新认识港口,重新审视症结,然后携手重新出发。

  重新认识价值

  从时间维度看,港口功能已从原始性、区域性,向现代化、全球化嬗变,且在不断扩充提升。十八世纪以前,港口只是简单的船舶装卸场所,现在已经升级为国际贸易调度站,产业集聚基地,综合服务平台和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国际枢纽。

  从空间维度看,港口兴衰总是伴随着国际产能合作步伐而行,形成了“欧洲板块”“北美板块”“亚洲板块”的全球枢纽港格局。检视世界港口地图,行业正在推进大型化深水化,港产城融合,智慧化绿色化变革。全球自动化的码头已经运营46个,在建20个,存量老码头也在加入升级行列,智慧化不可阻挡。

  从战略维度看,港口价值已经从交通门户延伸到对外开放、连通全球、融入国际市场,陆海统筹、振兴腹地经济、发展海洋经济等多维度、多层面贡献。全世界经济总量多半集中在沿海岸带300公里之内的地区。

  重新审视症结

  导致全球供应链过于脆弱的症结,在于海运物流供应链中启运港前端、海运中端、目的港后端的衔接机制失效、环节断裂。

  针对脆弱症结,船公司和港口服务商都有发挥价值、转型提升的途径。船公司的路径就是向“端到端”供应链服务商转型。过往航运业一味追求大船化,订购新船,增加船队运力,加上资产金融化,造成行业陷入了供求失衡的大周期波动,带来供应链剧烈地震荡。

  港口的路径,就是构建以重要枢纽港为核心的物流供应链。过往港口核心功能发挥不够,往往是被动应对船舶大型化、城市化挤压空间、集疏运瓶颈等挑战,但港口天然与经济腹地紧密连接,而且业务超级稳定,如果以港口为核心,启运港和目的港紧密协同,全球物流供应链前端和后端将呈现良好的稳定性。

  重新开启征程

  构建以港口为核心的韧性供应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基于港口的全球韧性供应链,应该是一个“点—面—链—网”的体系架构:以世界一流港口为“点”,通过强有力的枢纽辐射,提升区域港口物流的通达性和安全性;以港区城联动为“面”,通过前港—中区—后城的综合开发,强化港口对腹地经济和产业的带动效用;以港港联动为“链”,借助数字化的工具,深度连接货主,通过“两港一航”精品模式,提升供应链服务的广度强度,精准度和稳定性,最终构建欧洲—亚洲,北美—亚洲全球枢纽港联动的“网状”格局。

  在笔者看来,作为底层,新一代港口建设,要强化为货服务的能力,既要有强大的集疏运体系,搭建丰富的综合服务,又要成功探索启运港和目的港之间的业务协同,能提供“端到端”的全程可视化的物流服务。

  笔者建议,新一代港口建设,要沿着四个方面提升功能、发挥价值。

  一是建设智慧港口,重新定义港口软实力,支撑硬件功能。新一代港口应该以科技、数据和智能化为底层支撑,将新兴科技融入业务,支持码头物流作业的重构优化,通过绿色码头新建,传统码头改造,广泛实现智慧化。

  二是打造港城“共生共荣”模式,诠释以港兴业、以港兴城的价值。新一代港口要凸显“港产城”融合,以港口带动临港工业区、物流园区、商贸园区以及城市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老港腾退—新区新城建设”是现实存在,根本动因就在于城市化。当新港转移新建,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辐射和带动。

  三是构建商贸之港,通过产融结合,创新生态商业模式。新一代港口要充分利用港口的平台属性,延伸进入贸易、金融等环节,集成“港口+物流+金融+贸易+航运”的要素,深度探索货值经济,推进港口价值向产业生态圈层递进。

  四是夯实港口的社会属性,充分发挥公共价值。当风险事件来临时,港口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保障社会重要物资的供应,提高服务效率。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建设新一代港口,打造全球韧性供应链,蕴含着丰富的行业变革价值,是值得业界研究并践行的新课题。业界参与者应携手并进,共同探索新一代港 口发展路径,更好地发挥港口价值,保障全球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畅通高效。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