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护航安徽水运发展 服务汽车产业升级

  穿梭于淮河的一艘艘货轮,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连接着中原腹地与长三角,而船检一体化的推进让这些运输力量焕发新生。在这背后,安徽船检的坚守与专业,正是保障船舶安全运行、支撑水运畅通的关键力量。

  进入11月,淮河两岸阵阵秋风带来凉意。近日,安徽省淮河船舶检验(船员管理)服务中心(简称“淮河船检中心”)验船师肖华山与同事来到蚌埠市一家造船厂,对一艘处于建造关键阶段的船舶开展检验。

  从甲板钢材厚度到板材刚性强度,从船舶结构合规性到装运条件安全性,肖华山手持图纸逐项核对、细致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船舶质量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从造船环节就严把质量关,既是对船厂、船东负责,更是对船员生命安全、对水上运输安全负责。”肖华山强调。

  肖华山所在的淮河船检中心是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下设的三大直属船检分支机构之一,承担着皖北六市船舶审图、建造检验、海船营运检验等重要职责。近年来,该中心检验的船舶从传统干散货船、油船、危险品液货船,到近年来逐步推广的LNG新能源动力船,见证了安徽船舶产业与水运事业的迭代升级。

  “尽管船舶检验数量有所下降,但船舶吨位越来越大、载货能力越来越强,检验标准也愈发严格。更重要的是,船舶类型越来越多样,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肖华山看来,船检工作的变化,与安徽主导产业加速升级密切相关。

  这种能力升级的转变,在近年来体现得尤为明显。LNG新能源船、可装载330辆商品汽车的滚装船等新型船舶的陆续“登场”,给安徽全省船检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也推动着船检工作重心从“常规检验”向“服务发展大局”转变,安徽船检的“能力边界”,正随着全省发展需求不断拓展。

  2024年,安徽跃居全国汽车产业出口第一省,“皖车出海”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给安徽船检提出了新课题。然而在两年前,作为全国重要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的合肥,却面临着“有车无船”——没有一艘可通江达海的汽车滚装船的困境。这背后是滚装船造船技术难度大、安徽地方船检机构缺乏相关检验经验的双重困境。

  皖车出海,少不了皖船助力;皖船建造,也离不开本地的船舶检验力量。为了给“皖车出海”打通水运通道,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迅速抽调全省骨干验船师组建专项项目组,由皖江船舶检验中心牵头集中攻关滚装船技术法规与检验规范,逐项梳理装载、系固、消防、稳性等核心环节的技术难点,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检验方案。2024年11月,由安徽省皖江船舶检验中心独立检验的首艘330车位内河商品汽车滚装船,在芜湖顺利下水投入营运。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艘同类型滚装船投入使用。现在,安徽造新能源汽车从合肥装船后,可直达上海港,无缝转载7000车位远洋滚装船,远销欧美、中东等世界各地。”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船舶检验部部长周健松介绍,“皖船皖检”模式的落地,不仅有效缓解了安徽汽车出口水路运力不足的矛盾,为安徽全省汽车产业出口提供稳定可靠的运力保障,更在服务全省首位产业发展、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服务省内主导产业的同时,安徽船检还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走出去”深化区域协同。通过与江苏、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周边省份船舶检验机构对接,共同推进全国船舶“通检互认”机制建设,参与打造长三角区域船检“通检互认”示范区。目前这项工作已在安徽16个地市全面铺开,有效打破了区域船舶检验壁垒,为长三角航运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安徽方案”。

  随着江淮运河全线贯通,安徽“通江达海、干支联动”的水运优势愈发凸显。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持续加强船检队伍建设、完善检验技术体系、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为“水运安徽”建设、长三角航运协同发展及全国船舶检验事业进步,注入更多坚实有力的安徽力量。

  全媒记者 石孟园 通讯员 顾磊 胡雨松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