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决策部署,持续推动“上海服务”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上海服务”的影响力、美誉度,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施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与时俱进拓展内涵、聚焦重点集中发力、问题导向破解瓶颈,使“上海服务”品牌打得更响、传得更远、影响更广,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新优势。

  ——在提升城市核心服务功能中彰显“上海服务”品牌辐射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服务能级稳步跃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增强。到2023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上海价格”,打造一批现代航运服务核心承载区,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贸易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上海服务”品牌引领力。以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商务咨询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更加专业化、高端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服务经济新动能培育取得新突破,对全球经济网络的高端链接能力显著提高。到2023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品牌效应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的服务经济创新发展集聚载体,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服务人才,树立一批高端设计服务品牌。

  ——在服务高品质生活中彰显“上海服务”品牌感受度。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明显提升,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生活服务新生态加快构建,打造一批智慧医院、数字校园、数字文旅、社区生活服务等数字生活示范场景,教育、健康、养老等数字化、高品质民生服务保障水平取得新突破。到2023年,基本形成多元化、特色化的一流品质教育格局,基本建成高端健康服务业发达的全球健康城市,基本形成现代老龄事业发展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定位相匹配的赛事发展格局,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发展质量和内涵进一步深化。

  ——在服务城市高效能治理中彰显“上海服务”品牌美誉度。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城市治理能力和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城市韧性进一步强化。到2023年,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品牌效应全面提升,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

  二、专项行动

  (一)提升金融服务能级专项行动

  显著增强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持续提升金融产品的全球定价能力和话语权,金融运行规则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到2023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平台和“上海价格”,打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引领性的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持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创新能力和全球影响力。

  1.打造服务“双循环”的金融市场和重要基础设施。研究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双向开放平台。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注册制,提升主板竞争优势。支持在沪银行卡支付清算机构拓展银行卡跨行交易转接清算,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银行卡交易清算中心。推动建设中国金融市场交易报告库,探索形成统一的监管框架和涵盖金融市场全生命周期的交易数据库。提高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水平,稳妥有序推广“云量贷”“信易贷”等新型融资模式,探索推动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创新型、中小微服务业企业发展。

  2.提升重要金融产品的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强化“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基准价格应用,培育“上海胶”等新定价基准,进一步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和人民币产品的全球定价能力。依托张江指数开发相关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产品,推动科技创新要素与金融资源有机融合。研发推出场外衍生品风险试算平台及大宗商品清算通服务平台,完善和推广面向全球集中清算行业的“上海清算标准”。支持上海金融基础设施开展跨境监管认证。深化国际合作,打造“玉兰债”品牌。将自贸债业务培育成为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载体。推出航运指数期货,提升上海航运保险指数(SMII)国际影响力。

  3.强化金融与科技联动发展。深度对接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完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良性互动和循环。深化科创板关键制度创新,打造成为服务全国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主平台。做实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功能,提高精准对接和服务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推进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场交易、支付结算服务、智慧银行建设、保险产品创新等领域应用。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

  4.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金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组织)落户上海,提升在沪金融企业品牌知名度。支持在跨境金融、全球投行、金融科技等方面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机构。探索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立“测试案例”机制,助力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纠纷解决的优选地。深入实施“上海金才工程”,健全市、区两级金融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人才制度优势。发挥好“上海金融创新奖”和“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案例”在金融改革创新评选中的风向标作用。将陆家嘴论坛打造成为金融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高端对话和交流平台。

  (二)提升贸易服务能级专项行动

  将创新驱动作为提升国际贸易能级的关键动力,着力提升国际贸易服务开放水平。到2023年,上海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迈上新台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持续强化,成为贸易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开放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的贸易枢纽节点城市。

  1.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放宽执业资格考试对境外专业人才的限制。研究在对等原则下,允许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鼓励外商投资举办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上海设立或参股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积极发展中医药领域服务业,推动中医药标准国际化。

  2.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强化浦东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功能,打造数字贸易企业孵化器。建设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健全数字贸易公共服务功能,打造临港、虹桥分平台。搭建技术贸易国际合作平台,办好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加快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徐汇)建设。认定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服务贸易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服务贸易品牌。

  3.提升会展贸易平台国际竞争力。继续高质量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持续提升上海展会在世界百强商展中所占比重,着力将上海打造成为会展企业更有活力、品牌展会更加集聚的国际会展之都。增强组展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打造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海会展企业。加强上海会展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培育新型展会主办平台,探索“线下线上双轮驱动”的办展新模式。

  4.优化贸易投资营商环境。支持将服务贸易相关事项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涉外服务专窗建设,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便利化政务服务。围绕共性技术支撑、云服务、认证认可、贸易促进等功能,打造一批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立服务贸易国际合作网络,建设服务贸易境外促进中心,开展海外促进活动。

  5.扩大新型消费服务新供给。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创新,积极发展在线教育、智慧医疗、智能体育、数字文旅等在线服务新经济。推进消费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车联网、充电桩、智能快件箱、智慧街区、无人商店等布局应用。健全服务领域新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营造规范有序、放心便捷的消费市场环境。

  6.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聚焦城市中央活动区和五大新城,打造高品质生活和辐射长三角的商业新增长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以上。推动品牌集聚地建设,打造25条特色商业街区,新引进品牌首店2400家以上,打响160个左右引领性本土品牌,推动老字号创新改革。推动商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零售向“线上+线下+物流”深度融合的新零售转变,全市12个试点智慧商圈基本建成,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6万亿元左右。更好发挥“五五购物节”促消费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商展文旅体融合发展,着力办好全球新品首发季、夜生活节、潮生活节等一批精品活动。

  (三)提升航运服务能级专项行动

  依托现代航运服务核心承载区,实现航运服务要素加速集聚、服务辐射能级显著增强、服务资源配置能级大幅提升。到2023年,为建成便捷高效、功能完备、开放融合、绿色智慧、保障有力的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1.打造航运服务要素集聚载体。打造浦东航运服务高地,集聚高能级航运企业和功能性机构,建设民用航空产业基地。虹桥地区围绕建设精品枢纽机场,依托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与上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协同布局,加快建设航空企业总部基地和高端临空服务业集聚区。着力建设北外滩航运服务功能创新示范区,打响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品牌,集聚航运金融、海事法律、信息咨询等要素,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

  2.打造现代航运服务示范品牌。打响上海航运交易所品牌,推动航运指数期货上市,推广指数国际化应用。建设国际航运保险交易平台,拓展航运保险业务功能。依托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拓展全球航运智库联盟,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航运智库品牌。打造中国航海博物馆航运文化品牌,传播航运文化,受众人群不少于500万人次。

  3.提高航运智慧服务水平。打造长江港航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国际邮轮数据(上海)中心智慧邮轮港项目,提升邮轮港服务规范化、安全化、信息化水平。建设虹桥机场单一身份(One ID)项目,便捷旅客出行业务办理。建设浦东国际机场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和T2航站楼国内航班无纸化登机项目,实现机场全流程无纸化出行服务。

  (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级专项行动

  提高各类科技资源的集聚度,进一步优化科技服务环境,积极构筑功能型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集聚区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2023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集中度、显示度进一步提升。

  1.全力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服务能级。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硬X射线、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软X射线、活细胞成像、转化医学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规模大、种类全、综合能力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稳步构建生命科学领域设施集群。集聚世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产生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原创性成果。

  2.打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品牌。加快落实三大高地“上海方案”,加快迈向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聚焦集成电路成套工艺、关键设备、材料、设计工具和核心芯片研制,大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形成具有一流水平的关键产品,全面提升集成电路领域原始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聚焦生物医药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数字化与智能化、生物安全应急攻关,围绕关键平台建设、核心技术突破、临床验证与转化、新产品应用等方向,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领域谋求突破性进展,组织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建立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3.提升功能型平台和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按照“一台一策”原则,建设功能型平台。全力推进国家级要素市场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建立健全适应技术权益交易的交易制度体系,吸引科技成果与技术能力进场挂牌。持续推动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建设。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库,开展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育计划。建立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协同网络,建立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

  4.提升科技创新集聚区服务能级。将张江科学城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高端产业重要增长极、创新生态共同体。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适宜创新创业、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引导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功能向承载区集聚。着力打造一批学科特色鲜明、技术优势明显、服务功能完善的大学科技园,推动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加快建设杨浦、徐汇、长宁、静安等10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鼓励专业化众创空间拓展“孵化+转化”功能。

  (五)提升专业服务能级专项行动

  推动上海专业服务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丰富高端专业服务供给。到2023年,在法律、财会、检验检测、广告和人力资源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品牌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服务人才,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1.打造一流法律服务高地。优化律师队伍,到2023年,每万人拥有律师达到12名,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全市涉外律师人才达到5000名左右。支持建设上海国际争议解决中心等平台,扩大上海法律服务的国际影响力。举办上海国际仲裁高峰论坛和上海国际仲裁周,打造宣传推广上海仲裁的品牌和平台。依法为上海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仲裁机构外籍成员来沪履职提供便利和税收优惠。

  2.深化财会服务改革创新。探索研究行政审批改革下的会计中介行业监管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行业执业质量。配合财政部推进会计师事务所函证数字化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和代理记账机构电子证照推广应用工作。实施事业单位年报和部门决算报表审计、财政部门为小微企业购买代理记账服务等政策。推进落实会计师事务所高端人才落户、“走出去”战略等相关政策,持续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3.做优做强检验检测服务。深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许可改革,便利市场主体准入。新建一批国家质检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各类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和示范区功能。支持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系统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全技术链检验检测功能性平台。推动长三角检验检测一体化发展,加强资源共享,优化服务布局,提高整体竞争力。支持检验检测总部基地建设,提升“一站式”综合服务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培育形成区域性检验检测龙头企业。

  4.支持广告服务量质齐升。推动出台支持数字广告发展的政策,努力将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广告之都。进一步完善上海广告服务标准体系。做大做强上海国际广告节,举办国际数字广告论坛,提升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广告产业园区对广告产业要素资源的集聚作用,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

  5.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改革发展。进一步探索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政许可、备案、书面报告、年度报告等的市级权限下放至各区,推进实施告知承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依托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完善“一区多园”布局。实施“伯乐”奖励计划,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运营。

  6.推动专业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发挥好上海市专业服务业联盟平台功能,整合法律、财会、检验检测、广告、人力资源服务等行业资源,建立专业服务业数据报送、问题反馈等机制,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信息交流互动、品牌宣传推介、行业统计分析、服务标准推广等工作,促进专业服务业多维度跨界融合,打造一体化品牌。

  (六)推动世界设计之都建设专项行动

  推进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数字设计、服务设计、文化创意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创意设计赋能产业、点亮生活、服务城市。到2023年,创意设计产业增加值超过3800亿元,树立一批标杆性高端设计服务品牌。

  1.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发展。聚焦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交通、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设计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应用,实现集成创新。聚焦时尚服饰、珠宝首饰、智能家居、适老及婴童用品等设计领域,引领时尚、智能、绿色和个性化消费。推进临港装备、嘉定汽车、环东华时尚、环华理工业等设计集群建设。

  2.建筑设计服务城市建设更新。聚焦市政、建筑、室内、景观等设计行业,践行绿色低碳设计理念,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全过程应用,发展设计总承包模式。推进头部建筑设计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布局环同济设计创意、世博最佳实践区等集聚区建设。

  3.数字设计开拓未来发展空间。创建以数字设计为特色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重点布局张江数字、西岸人工智能等设计产业集群。发展人工智能设计,提升行业效率。聚焦架构设计、交互设计、集成电路等领域,提升“软硬”综合实力。

  4.服务设计促进产业优质运行。培育一批具有全案设计能力的服务设计企业,重点布局江南智造创意街区、昌平路设计集聚带等区域。聚焦政务服务、城市安全、适应老龄化、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推动以设计思维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

  5.文化创意激发城市活力。以建设国际数字之都为契机,加快推进文创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文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影视、传媒、出版等传统行业数字化再造,提升数字产品创作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电竞游戏、网络文学、数字文博等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头部”文创企业。全面深化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形成网络文化产业高地。

  6.持续提升上海设计影响力。举办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打造国际国内原创设计首发高地、“设计+”新业态新模式策源地、优秀设计产业转化高地。发挥全球顶尖设计学院联盟作用,推进“前沿设计创新奖”社会化运营。筹建“国际设计百人”组织,集聚设计行业顶级资源,构建多元共赢的创意设计生态圈。开展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市级设计创新中心和设计引领示范企业建设,推进青年创意人才计划,持续扩大“上海设计100+”影响力。

  (七)扩大上海品质教育供给专项行动

  推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80%的义务教育学校,重点建设125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推动若干所高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若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前列,25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或国内一流学科前列。到2023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

  1.擦亮上海基础教育品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相对薄弱地带倾斜,整体托高基础教育底部。深入实施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和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完善新晋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柔性流动至相对薄弱学校制度。深入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促进骨干师资、优质课程等核心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和共享辐射。率先创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2.打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创新高地。实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加快打造一批品牌大学和国际一流学科。承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攻关大平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基地。提升高校知识溢出效能,建设一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强化大学科技园的高新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

  3.引进和培育一批名师。实施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行动,依托高校每年全职引进不少于300名学科领军人才和700名青年骨干人才,夯实高校长远发展基础。支持上海综合性、研究型高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参与培养高水平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推行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改革,打造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扩大上海教育国际影响力。支持上海小学数学教材在国际上推广应用,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发挥更大作用,新增1-2家国际教育组织落驻上海。支持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世界贸易组织亚太培训中心、金砖国家法律研究院、国际知识产权法律研究与培训中心等高水平国际智库平台。

  (八)建设全球健康城市专项行动

  建立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健康服务业规模和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到2023年,基本建成医学科技领先、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的全球健康城市。

  1.优化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与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的区域性医疗中心,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医疗中心,提高危重疑难病症诊疗水平。优化全市重点专科资源配置,实施“腾飞计划”,构建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临床重点专科学科群。

  2.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工程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绩效考核评价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权重。支持创建国家精神医学中心,建设“1+16”市、区联动的精神卫生医联体,打造精神卫生互联网医院平台。完善立体化救援网络,推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支持开展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

  3.提升健康服务能级。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实现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互认,推进互联网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产学研医结合,集聚健康科技企业,培育以临床研究和转化为特征的医学创新型健康服务业园区。深化国际医疗旅游试点,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争取国家支持,推进国外已批准上市的抗肿瘤药物在我市先行使用。完善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合作机制,推进“长三角公共卫生(网络)电台”项目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传统中医药、卫生应急、卫生援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上海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4.建设市民健康卫生环境。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城乡公厕、农村户厕建设和养护水平。巩固国家卫生区、镇全覆盖成果,探索建立区域公共卫生环境评价机制。建设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培育20个左右辐射长三角、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健康科普品牌。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推广社区健康师。

  (九)建设国际老年友好城市专项行动

  加强现代老龄事业发展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国际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到2023年,基本建成政策更加完善、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医养结合更加深入的国际老年友好城市,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1.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50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400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70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街镇80个。新增养老床位1.5万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6000张。加快实施设施适老化改造,老年人居室环境适老化改造1.5万户,投放800辆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实现新建轨道线路无障碍设施全覆盖,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全覆盖。持续提升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影响力,定期发布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全面完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推进面向老年人的服务适应性改造,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2.健全养老服务政策制度。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服务质量日常监测,探索养老服务机构信用分级制度,完善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登记与备案管理、综合监管等政策,加快政策制度供给,促进养老服务规范发展。

  3.深化医养结合服务机制。加快老年医学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家庭病床上门服务能力。加强长护险制度建设,深化长护险试点运行管理,完善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和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实现长护险需求评估等级2-6级失能老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0%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2%以上、全市参与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老年人数达到60万以上的目标。

  (十)深化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专项行动

  以“高质量旅游发展、高品质旅游生活、高水平旅游交流、高效能旅游治理”为导向,构建全域旅游发展“高原”,以引领性重大项目、名片性重大活动、功能性重大平台构筑旅游发展“高峰”,全面提升城市旅游供给品质。到2023年,旅游文化底蕴更加厚重,旅游目的地空间进一步优化,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旅游数字化转型取得重大进展,市民游客获得感更加明显,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1.建设都市旅游首选城市。优化城旅一体的景观体系、旅文商体绿融合发展的产品体系、城乡统筹的旅游市场和资源要素、主客共享的旅游休闲服务,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消费场景,进一步提升消费品质,促进消费增长。

  2.建设国际旅游开放枢纽。依托虹桥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和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加快建设国际旅游重要门户、国内旅游集散枢纽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邮轮母港。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旅游展会和节庆活动品牌,打造彰显中华文化、上海特色的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努力成为国际旅游交流交往的“国家窗口”。

  3.建设亚太旅游投资门户。搭建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旅游投资平台和旅游资源要素交易平台,建立国际化、全周期旅游投资服务体系,集聚投资型、创意策划型、平台型等旅游企业总部,建设高水平开放的旅游投资首选地、集聚地和面向亚太地区的旅游投资交易中心。

  4.建设国际数字旅游之都。利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旅游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服务再造,深度变革旅游发展动力。构建汇聚多源数据资源的旅游数据湖,打造智能便捷的数字化旅游服务体系,构筑流程最简、效能最高、服务最优的数字旅游产业竞争新优势。

  (十一)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专项行动

  深化体育赛事制度改革,扩大有效供给,加强服务保障,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到2023年,体育赛事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1.引进和筹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积极做好世界赛艇锦标赛、亚足联亚洲杯等重大体育赛事筹办工作。加强对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研究评估,力争每年都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在沪举办。

  2.支持举办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和布局,做精做优、做大做强竞赛表演业。提升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等品牌体育赛事的办赛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升赛事辐射力和影响力。结合北冰南展战略,打造富有特色的冰雪体育赛事。

  3.积极培育一批自主品牌体育赛事。创办穿越城市黄金水道的赛艇赛事——领航上海·赛艇公开赛。根据五大新城发展定位、地域特点、场馆资源和自然禀赋,支持形成差异化、品牌化体育赛事发展格局。

  4.大力创新体育赛事管理方式。推进建立体育赛事品牌认证制度,制定体育赛事品牌认证标准、办赛规范,定期开展体育赛事品牌认证。进一步完善体育赛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逐步建立体育赛事评估“上海标准”。实施“大型赛事青年志愿服务计划”,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体育赛事志愿者品牌。

  (十二)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服务能级专项行动

  以全面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到2023年,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初步建成更安全、更便捷、更宜居的精细化管理国际一流城市。

  1.实施民心工程解决城市管理难题顽症。深化落实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推进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及修缮工作,全面完成110万平方米、5.7万户旧区改造及900万平方米旧房综合改造任务。全面推进16个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建设,35%以上的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停车难综合治理,新增1万个公共停车位。实施千座公园计划,持续完善城乡公园布局,推进环城公园带和口袋公园建设,新建和改建各类公园200座。打造“幸福河”样板,全面推进15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单元建设。

  2.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民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以“申”字形高架特别是内环周边、“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公共空间周边为重点,建设人民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启动第二轮美丽街区建设,每年建设100个美丽街区,进一步提升美丽街区覆盖率。

  3.支持数据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完善“三级平台、五级应用”基本构架,推进“云、数、网、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网格化为核心的“1+3+N”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系统。针对高频多发、市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治理难题,研发100个以上新的智能应用场景,强化既有应用场景的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

  4.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养护作业市场化改革,建立体现市区协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围绕“50+N”的体检指标,建立完善基于城市自体检评估、第三方测评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的综合评价体系。办好世界城市日、全球城市治理论坛等活动,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合作交流。

  (十三)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专项行动

  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到2023年,基本建成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治理现代化城市。

  1.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和“高效处置一件事”。聚焦群众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推动市级资金申请、居住证办理、社会救助等一批“一件事”改革。推进浦东新区“一业一证”改革,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实现一批“3分钟填报、零材料提交”的“快办”服务,推出一批“个性指南+智能申报”的“好办”服务。从实战出发,推进城市运行管理从发现到派单再到处置的全链条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再造,深化内部管理流程再造、外部管理流程再造和基层勤务模式再造。

  2.构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方位服务体系。拓展个人事项服务场景应用,坚持用户思维,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民主页,打造从出生到养老的数字生活服务体系。拓展企业经营全周期服务场景应用,坚持服务思维,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企业专属网页,围绕企业经营全周期、产业发展全链条,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体系。

  3.做强做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应用场景。继续深化城运项目库管理,重点推进市城运中台、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IDPS)、社区云(居村数字化平台)等建设,加快建成投用或形成系统大基座。围绕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花卉博览会以及做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和长江禁渔工作等,谋划打造一批实战管用的精细化治理场景。

  4.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能力。持续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总门户和“随申办”国际版。围绕市民日常生活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等各类场景,深入推进“随申码”在各领域的延伸应用。按照“全链接、紧平台、松耦合”思路,推进市、区、街镇三级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和各大生产系统的智能迭代,形成“一门户多系统”的系统基座。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区区联合,推动13个专项行动按照相关工作节点顺利推进。

  (二)实施政策聚焦

  加强政策资源整合,推动政策精准发力,有效扩大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制度供给。围绕培育五大新城服务业活跃增长极、振兴百年老字号、扶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品牌集聚载体和平台、促进市场要素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完善支持政策,加强政策对接,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注重宣传推广

  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全市各级各类宣传资源开展宣传报道,为打响“上海服务”品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新闻发布会、开办专题节目或栏目等形式,全面宣传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改革创新实践,总结推介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四)强化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强化工作任务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综合运用自评估、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评价等方式,多维度科学评估工作效果,确保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工作落实落地。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