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至23日,以“万物互联 智能领航”为主题的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湖北武汉举行。作为5G赋能千行百业的典型场景,“5G+工业互联网”是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在开幕式上表示,我国将实施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行动,拓展“平台+智能体”服务,优化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实施工业互联网和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行动,分行业制定融合应用指南,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加快5G工厂建设,加强6G与工业融合的前瞻研究。
在汽车制造领域,依托与联通的合作,国内车企建成行业首条5G汽车焊装柔性试制产线,将新车型产线调整时间缩短90%;家电制造龙头企业通过部署5G-A工业基站,打造世界级5G-A黑灯工厂;在电器制造领域,全球首条5G+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柔性生产线将单产线产能提高12%……
中国联通发布的这一组数据,为5G对工业制造的赋能提供了直观佐证:从焊装到调试,从排产到品控,从仓储到物流,5G正加速融入工业生产每个环节。
政策助推 应用场景加速更新
“5G+工业互联网”是指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5G技术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新的实现途径,助力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5G+工业互联网”发展,相关推动政策持续落地。
在国家层面,2019年11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2024年12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5G+工业互联网”广泛融入实体经济重点行业领域,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5方面能力全面提升,建设1万个5G工厂,打造不少于20个“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2025年10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的《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强调,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
在地方层面,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多地亦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2025年1月份对外发布的《江苏省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支持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受政策驱动,“5G+工业互联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十四五”期间,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2万个;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340家,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1亿台(套),服务企业近400万家次;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截至9月末,5G基站总数达470.5万个,比上年末净增45.5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6.6%。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5G应用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6个,案例总数超13.8万个;部署5G行业虚拟专网6.4万个,培育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5G工厂1260个,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2万个,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
“我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果显著:应用规模化推进,5G终端加速普及,标准建设全球领先。”华为公司副总裁、ICT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总裁刘康介绍,我国牵头制定全球首个工业5G国际标准,以及工业网络5G通信技术通用要求等规范,累计形成3项以上国际标准,超过10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5G+工业互联网”加速转型,5G工厂质效双升。
多点发力 融合应用“向新”“向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敖立介绍,从应用拓展来看,“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更广范围,“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规模推广,目前实现全部41个工业大类、近90%的工业中类覆盖;二是更深程度,5G与工业控制系统融合创新,由单点控制迈向工厂级解决方案规模化部署;三是更高水平,5G-A、AI加速融合,加速工业具身智能场景落地。
在应用层面,“工厂”是一大重点话题。新华三集团副总裁、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赞表示,此前,“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多从科研技术角度讨论。如今,行业更加关注挖掘企业实际需求和价值创造。因而,在刘赞看来,智能工厂就成了一个抓手。
大会上,敖立进一步提到,工信部工厂“百千万行动”目标超额完成,行业渗透和价值赋能深化提升。2023年至2025年,共1260个分级分类、特色鲜明项目遴选至5G工厂名录,带动总投资共591.3亿元。相较前两年5G工厂名录项目,制造业5G工厂产品质量提升5.5%,运营成本降低1.8%,生产能力提升1.6%。5G工厂国民经济大类分布由2023年的25个拓展到48个,电子、装备制造、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持续引领。
面向未来,李乐成说,工信部将加快行业融合应用“向新”拓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和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行动,分行业制定融合应用指南,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加快5G工厂建设,加强6G与工业融合的前瞻研究。
在加快行业融合应用“向新”拓展之外,李乐成还表示,工信部将推动工业互联网“向智”跃升。实施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行动,优化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拓展“平台+智能体”服务。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向优”布局。推动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五大体系一体部署、协同建设,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网络,开展工业5G独立专网试点,构建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合作生态“向实”共赢。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不断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教融合,深化产融合作,深化国际交流,提升工业互联网产业联接价值。
“5G+工业互联网”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表示,一方面,5G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使能技术,其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特性,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网络连接能力;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为5G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让5G的真正价值得以在实体经济中充分释放。
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的本质是以数据驱动生产要素、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协同,为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提供充足动力。受访专家普遍认为,“5G+工业互联网”正不断催生全新的生产模式、服务业态,与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符,发展正当时。
谈及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5G+工业互联网”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升级基础设施,开展工业5G独立专网试点;二是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并优化行业大模型;三是继续深化工业互联网和重点产业链的融合,分行业制定融合应用指南,加快5G工厂建设,并加强6G与工业融合的前瞻研究。
面向未来 抢占技术制高点
会名里写着“5G”,可场内场外聊得最起劲的,却是6G。“‘5G兼容、6G融合’的技术发展路径,是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实现全球引领的必然选择。”会上,中国信科集团副总工程师、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孙韶辉开门见山:卫星与地面网络不再是两条平行线,而要织成一张空天地一体化的大网。
这样的趋势早已有迹可循。数据显示,我国6G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约40.3%,位居全球第一;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已完成,积累了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这套系统化试验已经连续推进四年。
不过,数字背后,人们更关心6G到底能带来怎样的变化。
这次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介绍,6G最显著的突破,不仅仅是比5G更快,而且是把通信、感知、计算和人工智能都深度融合在一起。它不仅服务地面,还覆盖了太空、天空和地面,实现真正意义的“无死角”覆盖。
和5G相比,6G的数据传输速度是5G的10—100倍,延迟仅为5G的1/10。这种低延迟将利好全息通讯、自动驾驶、远程精密医疗等应用场景。连接能力也迎来指数级增长:5G每平方公里可连接约100万个设备,而6G每平方公里能容纳1000万,甚至上亿个设备,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这些在现实中又如何体现呢?飞机上、深海里、偏远山村,都能像城市街角一样联网;工厂里,上万台设备通过“通感算”(通信+感知+计算)协同运行;远程手术在更高分辨率、更低延迟下成为常态,就像手把手示范一样顺畅。每一项试验,每一个场景,都呈现出近乎“在场”的沉浸体验。
6G能做到这些,靠的是三项底层突破: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其中,“空天地一体化”是武汉在全国起步早、基础硬、优势最突出的方向。它的作用是为6G解决覆盖盲区,实现全域互联,支撑6G的“广度”。
“全域覆盖、场景智联、网随人动——6G会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信科移动公司总经理范志文说。在中信科移动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在测试一款超薄相控阵天线,它能让手机直接连上卫星。几年前还停留在设想里的能力,如今已看到雏形。
事实上,在汉央企中国信科已走在前面。由中国信科牵头,中国移动、北大参与的全球首个“6G系统样机”,率先攻克了天线功耗、体积和成本瓶颈,被业内视作未来商用的“前置信号”。更关键的是,中国信科在全球6G标准体系里扮演主导角色,仅湖北就贡献了1500多项6G专利。
6G的“天空之网”,正在被一点点织密。
今年6月,6G推进组启动技术标准研究,预计2025至2027年完成技术研究阶段,2029年3月形成首个技术规范。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为,6G将从5G的“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联”,更多智能体将被纳入网络,包括机器人在工厂生产环节、家庭保姆、教育等新形态,通信将不再只是“连接”,而是“协同”。
当6G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后,“连接”会变成“能力”,带来巨大的经济势能——研究预计,每年可为全球GDP新增超1万亿美元。这种红利,武汉已经给出“局部验证”。
“单点技术的突破已难以满足赋能千行百业的需要。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再是‘机器换人’或‘数据上云’这么简单,必须集聚创新体系动能,打通研发、生产、应用全价值链。”中国信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书平说。
本文综合科技日报、证券日报、荆楚网、中国水运网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