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借“道”沪苏浙的“核心密码”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在对标学习沪苏浙过程中累计推出46项对照学习举措,成效评估居全省前列——

  借“道”沪苏浙的“核心密码”

  10月20日,由安徽省港航集团所属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有限公司打造的安徽首艘7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黄鹄”号顺利停靠太仓港,在装载了5123辆国产汽车后再度启航,执行其第五次前往地中海的航程。

  “截至目前,‘黄鹄’号已累计将超过2万辆国产汽车运抵地中海沿岸国家。其中,超半数为‘安徽造’,不少还是通过江淮运河从合肥派河港运来。”安徽航瑞国际滚装运输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方亚告诉记者。皖产汽车顺利出海的背后,是沪皖同港的一体化发展,是安徽滚装运输江海直达的服务体系。

  能够借“道”上海,离不开近年来安徽省对沪苏浙的持续学习。

  盯着排头干,朝着先进赶,变区位优势为发展胜势,自2021年3月以来,省交通运输厅在对标学习沪苏浙过程中,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服务群众“心联通”,累计推出对照学习举措46项,在全省举措成效评估中排名前列。

  打通发展“经络”

  深秋时节,皖浙两省边界的黄千高速沿线穿上了“盛装”:枫叶似火,青松矗立,一排排的乌桕树也早已染上了深浅不一的橙红,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2022年底,黄千高速安徽段正式通车,与黄千高速浙江段实现贯通,直接将黄山至千岛湖的行程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至1.5小时,歙县徽州古城到千岛湖缩短到1小时,形成了串联黄山、千岛湖两个5A级景区的“名城名湖名山”黄金旅游线。

  对标沪苏浙,首先从打通“断头路”“瓶颈路”,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开始。安徽省牢牢把握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规划“东畅西联、南北贯通”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织密交通线路,打破空间壁垒,激活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高速“动脉”不断打通。近年来,安徽省攻坚推进了宁国至安吉、阜阳至淮滨等7条省际高速公路贯通,全力推进G36宁洛高速来安至蚌埠段等6条高速公路主通道扩容升级。截至目前,安徽省连通长三角的省际主通道基本实现八车道以上通行,对接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出口达20个。

  “黄金水道”建设如火如荼。安徽省积极推动干支航道连通、智慧港航建设,构建区域联系水运战略通道,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如今,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通达安徽72个县级及以上城市节点和90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超2300公里的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使得安徽省位居全国第四、长三角第二。

  “空中走廊”日益完善。在对标沪苏浙的过程中,安徽省学习苏浙做法,出台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民航发展等政策,建成运输机场8座、运营航线200余条。在低空经济领域,安徽省建成通用机场9座,先后开通了合肥至黄山、合肥至镇江等7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

  规划等标引领、政策等同保障、项目等高对接,安徽省交通运输部门全力打通一条条“筋骨脉络”,持续加强省际交通互联互通,为群众、企业的快速出行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链通”机制环境

  10月22日,省交通运输厅收到了一封来自宣城大建桥梁工程构件有限公司负责人杜康的感谢信。该公司在宣城市泾县境内,主要从事大型桥梁工程构件的生产。

  杜康告诉记者,2021年底建成通车的芜黄高速,结束了泾县不通高速的历史,为企业复工复产带来转机。但公司也面临着产品体积大、重量重、运输“超限”等难题。令杜康感动的是,安徽省高速公路路政支队芜黄大队在了解到企业难题后,主动上门、精准帮扶。

  “从政策讲解到运输流程优化,从现场勘验到紧急协调,给予企业极大帮助。”杜康表示。在交通运输部门的支持下,该公司逐步走出发展低谷,从最初一条产线运转困难,发展到如今两条产线满负荷运转,业务范围也从省内拓展至更远区域。

  如果说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构建了区域的“骨骼”与“血脉”,那么“软环境”的优化则是确保“气血”畅通的关键,能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

  省交通运输厅政策法规处处长袁杰表示,安徽省交通运输不仅在硬件上追赶,更在法规标准、营商环境、执法监管、数据赋能等“软件”上对标,加大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为探索区域一体“共管共治”提供保障。

  在法规标准等同上,安徽省坚持与沪苏浙立法协同、政策衔接、标准趋同,出台交通运输长三角协同立法《安徽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对标出台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管、安全生产费用管理、施工分包和劳务合作等制度,学习制定港口经营以及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单位、质量检测单位、监理单位等信用评价体系,联合发布《船舶水污染物内河接收设施配置规范》等区域标准6项。

  2022年,苏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在行政处罚中创新实施“双书同达”机制,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同时,向当事人提供《信用修复告知书》,明确信用修复的办理途径和注意事项,形成处罚、履行、修复的闭环管理。安徽省对照学习,升级推出“三书同达”“承诺轻罚”“执法回访”等柔性执法方式,累计办理轻罚免罚案件1.2万余件,减免罚款1881.2万元。

  对接“核心密码”

  “我们深刻感受到,沪苏浙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在于‘跳出交通看交通’的开放思维、‘对标国际一流’的视野格局、‘勇立潮头敢为先’的改革闯劲。”袁杰表示。长三角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各异,不能简单“拿来”,必须合理性吸收、创造性转化,重在领悟其背后的“理念思维”与“手法打法”。

  以水运为例,安徽省交通运输部门不仅学江苏文件,更以“水运安徽战略研究”破题、以“水运高质量发展论坛”聚智,实现从发展“安徽水运”到建设“水运安徽”的重大转变,突出了从过去“就水运抓水运”到现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融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理念升级。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安徽制造”外贸出口保持强劲增长的大背景下,省交通运输部门主动对接上海海事局,探索沪皖“新三样”危险货物监管互认,变“沪皖两次开箱核验”为“在皖一次开箱、抵沪装船出海”,运输成本较公路下降约15%。安徽省港航集团在加大内河港口建设的同时,还牵头打造了一支远洋滚装运输船队,护航“皖车出海”。

  近年来,安徽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高位,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这离不开对“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平台的思维、生态的理念”的贯彻。

  前不久,全国首个交通运输发展联盟在皖成立。联盟成立现场即有10家省内外贸企业与物流业合作签约。安徽省还创新推出“皖通贷”融资品牌并与9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8000亿元授信额度的专项金融服务,举办交通运输政银企对接会4次,累计推介项目719个、融资需求1.2万亿元。

  借鉴沪苏浙系统性打法,安徽省已出台高速公路建设、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综合交通发展能级提升、新一轮“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打造“水运安徽”等政策文件;省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发改、财政等部门制定加快公路水运项目前期工作、交通运输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对标编制《交通强国安徽省评价指标》,构建起交通强省建设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在正在编制的‘十五五’规划中,我们既注重重点项目的贯通衔接,更注重学习沪苏浙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以规划的‘接得上’保障发展‘跟得上’。”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处长郑凤生表示。(记者 丰静)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