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近日,交通运输部联合相关五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快速发展,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实现了规模化应用,目前已有超千艘新能源内河船舶。意见还进一步提出,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等重点任务,结合不同场景,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推广应用。这一政策导向,恰似强劲东风,为内河新能源船舶的技术创新注入“强心剂”。
技术创新成果斐然
从技术层面来看,内河新能源船舶的发展硕果累累,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不断涌现。在纯电动船舶领域,湘电集团联合湖南省港航水利集团、国家电投等企业,成功打造出湖南省首艘内河纯电动集散两用船——“湘江绿电001号”,是国内首艘88米标准过闸纯电动集散两用船型。
在核心技术集成方面,“湘江绿电001号”表现亮眼。湘电集团凭借其先进的综合电力系统,实现了电机、电控、电池三大核心技术的协同突破。这一突破显著提升了系统效率,让船舶动力更强劲、运行更稳定。数据显示,该船最高航速可达10节,纯电总续航里程达到180公里,为内河纯电动船舶的技术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除了纯电动船舶,氢基能源船舶同样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政策层面,生态环境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年至2027年)》,明确将加快推动绿醇、绿氨、绿氢等新能源船舶的推广应用作为重要任务。
在技术实践上,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三峡氢舟1号”成功投入运营,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氢燃料电池船舶技术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氢燃料电池技术凭借高效、零排放的突出优势,已然成为未来新能源船舶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
与此同时,氨燃料作为零碳燃料的代表,其环保价值同样显著。青岛造船厂正在建造的氨燃料预留船舶,搭载氨燃料发动机,实现航行过程中的零排放,充分彰显了我国在新型绿色燃料船舶技术研发上的深厚实力。
在内河新能源船舶的燃料多元化探索中,甲醇燃料的应用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国内河第一艘采用整体式甲醇舱的甲醇—柴油双燃料内燃机动力集散两用船“民厚”轮正式投用,该船总长129.97米,各项性能指标表现优异。它的顺利运营,不仅填补了我国内河甲醇集装箱船舶的空白,更为内河航运的绿色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
湖北的“国能长江01”作为我国首艘甲醇双燃料散货船,已实现绿色甲醇加注并投入常态化运营,这标志着我国在绿色甲醇船舶技术领域迈出坚实一步。而上海港凭借创新实践,成为全国首个具备绿色甲醇船对船同步加注能力的港口,并已顺利完成多次绿色甲醇燃料加注作业,进一步完善了甲醇燃料在船舶领域应用的配套体系。
市场边界不断延展
内河新能源船舶在市场拓展方面也成绩显著。6月10日,济宁能源集团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82TEU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运输船舶正式开工。它不仅标志着我国制造的纯电动力内河集装箱运输船舶首次成功出海,驶向全球更为广阔的水域网络,也意味着济宁能源集团凭借“绿色智造”成功叩开国际船舶制造市场的大门。
此次开工建造的船舶总长79.9米,由宁德时代提供电池储能系统,船体搭载可更换集装箱式电池,具备零碳排放、载货能力强、操控方便等突出特点。该船计划于2026年投入越南平阳省至盖梅港的绿色航线运营,预计年运输量超5万标箱,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8吨,将为达飞集团的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在国内市场,“湖南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项目”积极推进。该项目由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牵头,计划总投资4亿元,将重点新建或改造20艘内河新能源动力船舶,建设7座船舶充换电站,打造湖南省首条绿色示范航线(长沙集星港——岳阳城陵矶)。
据悉,该项目预计在今年12月前,完成2艘208TEU电动集散两用船,以及岳阳港城陵矶港区、长沙港集星集装箱码头2座船舶充换电站建造,并配套研制2块集装箱船用电池和2个集装箱燃油增程动力单元。到2026年底,计划完成湘潭、衡阳、津市、常德、益阳地区5座充换电站建设,20艘燃油船舶电动化改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产业蓝图逐渐清晰
内河新能源船舶的发展,对于整个航运产业的绿色升级具有深远意义。以“湖南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项目”为例,项目全面实施后,预计20艘电动船每年能够减排二氧化碳达1.8万吨,同时带动形成“电池制造—船舶建造—运营服务”的亿元级产业链,为长江经济带绿色航运贡献极具价值的“湖南方案”。
再看济宁能源集团,其依托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水道”优势和内河航运全产业链优势,与武汉理工大学、宁德时代等展开合作,建成投产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目前,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已具备2000—5000吨级内河新能源船舶批量化建造能力,累计签约船舶订单168艘,开工建造新能源船舶42艘,已交付12艘。未来,济宁能源集团还将以相关合作为契机,加速构建“研发—制造—运营”一体化新能源船舶生态圈,持续引领内河航运绿色升级,立志成为全球内河船舶装备全流程服务商。
在技术创新的持续赋能下,内河新能源船舶的市场边界不断延展,产业蓝图愈发清晰广阔。随着更多企业与项目投身其中,内河航运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步伐将持续加快,这艘承载着低碳发展使命的巨轮,正向着全球航运业的未来破浪前行,为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全媒记者魏鋆依综合整理自中国水运网、济宁新闻、大众网、湖南日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