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以“打造人民满意的四川航务海事”为宗旨,以“保蜀水安畅、护群众安宁”为使命,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和履职能力建设,切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四川水上交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奋力谱写四川水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提级扩能
高举“发展旗”
狠抓海事工作转型升级
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坚持以发展为本,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提级扩能。近五年,四川省水路交通每年实现投资50亿元以上,岷江犍为、龙溪口、老木孔、虎渡溪、汤坝、尖子山航电枢纽、嘉陵江航运配套工程等航道建设项目加快建设,“一横五纵多线”航道网更加完善。推动嘉陵江、岷江、金沙江沿线港口打造“四个一流”港口,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区域协同的“两核四翼多点”港口群;全省高等级航道已达1892公里,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10391万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250万标箱。
同时,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也积极精准提高水路运输服务质效,深化与重庆港等长江中下游港口合作,加快发展铁公水多式联运,完善以长江为主,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为辅的江海联运、干支联运体系;优化提升运输组织效率,建立并不断完善嘉陵江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加快建设夜航助导航设施;全面推进岷江高等级航道建设,提升大件运输保通保畅能力;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和库区短途旅游客运,打造提升嘉陵江南充游、阆中水城游、岷江旅游走廊3条精品旅游路线品质。五年来,四川省累计完成水路货运量3.17亿吨,水运企业增加到398家,千吨级以上船舶平均吨位增长到3085吨。
该中心也着力凝聚队伍建设强大力量,开展“清廉交通·蜀水清风”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加快打造“品格绝对忠诚的政治机关、能力素质过硬的学习机关、工作落实出色的执行机关、令行禁止坚决的廉洁机关”;着眼“五好党支部”创建,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创建机关“青年文明号”。
大力加强安全协同
织密“安全网”
多管齐下便民增效
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切实强化安全监管,严格落实汛期防跑船“八条”措施,四川省3294艘船舶进入集中停泊区管理;严格落实“六不发航”“救生衣行动”等安全措施,确保客渡运安全;按照“分类推进、区域带动、自愿提升”的原则,实施渡口标准化和船型标准化升级改造;全省现有渡口682个,渡口视频监控覆盖率达95%,渡口渡船的安全与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全面压实安全责任,督促航运、涉砂企业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全面推进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制管理;启动7家企业首席安全官试点工作,与285个停泊区区长签订安全承诺书;连续十年实行流域片区联席制度并组织全覆盖督查,采取“两书一函”、通报、约谈等方式,督促整改闭环。近十年来,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责任事故数和年度累计死亡人数均保持在个位数,较上个十年,同比分别下降81.7%、90.4%。
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大力加强安全协同,加强与交界水域、共管水域、上下游水域的安全协同管理;主动协同水利、公安、旅游、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涉水部门切实解决三无船舶整治、采砂水工许可执法专项行动、新增库区安全管理等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川渝滇黔四省(市)跨区域协同,联合开展水上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和巡航检查,共同消除水上交通安全隐患。
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牢记“为民心”
全力服务发展大局
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水路运输市场信用制度,开展全省港口企业水路运输市场信用管理及评价,推进“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更新完善“秒批秒办”“零材料办”“一证一照办”事项清单,实现水路运输领域所有证照电子化;全省四个“船员之家”投入使用,不断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全面提升绿色环保水平,加快推进长江水系货运船舶岸电船载受电设施改造,已完成“十四五”期全部改造计划的70%以上,长江干线五大类港口岸电配备率达100%;联合多部门加快推广应用船舶污染物联合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全省92家港口企业基本实现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过程电子联单管理,船舶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的年度转运、处置率由原来的70%左右提升并长期保持在95%以上。
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推动四川省政府印发《四川省水上运输事故应急预案(2022年修订)》,完善《水上交通枯水雾期及冰冻天气应急预案》等配套预案,构建起纵向到底、各方联动横向到边的应急机制;全省现有专业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129支、1755人,储备救生衣、应急无人机等各类应急物资3.2万台(套)、自救互救机动船舶466艘,全省海事队伍成功搜救涉水遇险群众近万人次,
据了解,未来,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将继续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践行“保蜀水安畅,护百姓安宁”的承诺,持续打造人民满意的海事执法集体,加快开创四川水运现代化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