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诞生之始,开放、合作、创新就已深深刻入航运业的基因,成为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当下,随着全球发展格局和时代背景的变化,航运业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回归本源,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9月22日,以“开放·合作·创新——共建全球航运新格局”为主题的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上海开幕。一场场论坛的举行、一项项成果的发布、一个个思想的碰撞,不仅搭建了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交流平台,更打开了世界观察中国航运、感知中国航运、记录中国航运的窗口。
赴美好之约 话发展之路——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综述
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设开幕式暨主论坛,国际海运、国际航空等2个平行论坛,并围绕航运相关的绿色、智能、安全、救助、法律和金融等领域举行6个主题论坛。论坛上,海内外航运领域的官员、学者、机构负责人和企业家们聚焦全球航运业关注的热点、焦点议题,交流探讨、分享见解、凝聚共识,为推动航运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变局下 达成开放的共识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023年,世界经济正全面走出疫情影响,进入新常态,但地缘政治、通货膨胀、气候变化、产业链重构正在给全球经贸增长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作为国际贸易的最主要载体,航运业的发展迈向了新的历史节点,但航运业与国际贸易相伴共生的本质特征不会变,航运业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关键地位也不会变。论坛嘉宾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开放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只有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才能共迎变局,开创新局。
目前,我国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线联系,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海运连接度全球领先,以坚定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同向而行。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在演讲中指出,海运是对外开放的先行领域,也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要进一步扩大海运业对外开放力度,推进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航运政策创新,进一步提升上海等国际航运中心全球要素配置能力,要发挥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等平台作用,加强国际海运事务交流与合作。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只有不断扩大开放,路才会越走越宽。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事亲善大使徐祖远认为,开放合作,是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与必然选择,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才能共赢。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唯有在开放中共享机遇,在合作中应对挑战,才能不断书写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身处中国航运业开放前沿,上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近年来,围绕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上海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着力打造世界级航运枢纽。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于福林表示,“我们将坚定对外开放,推进航运服务能级再提升。依托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平台,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航运制度和运作模式,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国洋山港’籍国际船舶登记制度配套政策,加快船舶要素集聚。在外资船舶管理、船舶经纪等企业跨境收支政策上创新突破,推进优化离岸账户应用。”
聚合力 奏响奋进的强音
今年,是上海连续第三年举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过去两届论坛上,一批批关于航运业发展的新成果和新倡议发布,探讨了全球航运业发展的方向。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取得新突破。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航运中心榜单上,中国共有六座城市入围前20名,总体排名有大幅提升。《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3)》执行主编徐晨表示,最新一期结果显示,上海已连续四年位列全球第三,香港位列第四,宁波舟山连续三年位列前十,广州、青岛、深圳也入围前20名。
难中求进,来之不易的成绩,饱含珍贵的发展智慧——
要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论坛嘉宾一致认为,唯有开展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围绕合作共赢,上海正努力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提升航运要素和资源配置能力,稳步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上海港作为连续十多年集装箱吞吐量、连通度排名全球首位的港口,近年来积极优化流程和管理,提升能力和效率,发展国际中转、中转集拼等业务,并投资国际港口,适应经贸和供应链新格局。”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顾金山介绍。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水运局局长李天碧在救助与打捞论坛上提出,国际救捞因为海洋相互阻隔,却因海洋而连成一体,要秉承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深化业务合作和技术交流,共同提升海上救捞应急保障能力,要充分发挥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上生命救助联盟、国际搜救联合会等国际组织的平台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增进区域协同,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更加有力的救助保障。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作主题演讲时表示,面对全球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数字与智能技术应用等重大问题,海事界的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道路,而不只是一种选项。对此,他建议,加强中外机构在国际海事组织等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和符合行业发展实际的国际海事法规体系,以共同应对海事安全挑战。
因合作而生,更因合作而荣。谈起合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常务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应急办主任卓立说,“要在双多边合作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合作领域,进一步强化海上搜救信息分享,探讨制定科学标准的操作流程、技术指南等。通过开展更高水平、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人力资源、绿色航运走廊、航运技术和航运安全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可以携手共进,共同努力,提高航运的安全性、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在马来西亚海事局局长哈利姆看来,未来航运将在全球经济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他表示,“没有航运就没有贸易。”
新征程 激活创新的引擎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航运供应链,突出地呈现了区域化的合作、数字化的加速和绿色化的转型新态势。
站上新起点,舞台更宽广。论坛上,与会嘉宾对航运业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对绿色与低碳、数字与智能发展上取得的成效进行盘点梳理,并就推动航运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交流探讨。大家纷纷表示,将以航运科技创新为引领,共同推动航运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的未来。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看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不断涌现,包括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高新制造业呈现高速增长,在对外贸易出口上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包括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成为在全球更具竞争力的对外贸易产品,要抓住这样的发展趋势和机遇,更好地促进中国海运业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
塞斯潘公司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兵也将目光关注到新能源领域,他认为,全球航运业正在经历绿色能源的转型浪潮。新能源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需要有足够的生产商、运营商、港口设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调,这是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
目前,航运业正开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格局,数字化航运在降本增效、保障运输安全、拓展增值服务,确保上下游供应链服务便利性和保链稳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行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有了明显的突破。
对此,中国船东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守国建议,要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数字化形成生产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要建立各方跨界共享机制,进一步融合供应链生态,重建更健康安全的航运业供应链韧性发展新常态;更要全行业共同努力,不断扩充、丰富和发展数字化生态圈,真正实现端到端的全链路畅通。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挥好科技创新“指挥棒”,对于筑牢“防”的屏障至关重要。“我们聚焦智慧监管,拓展运用数字孪生、BIM、AI、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集精准感知、智能分析、监测预警、远程管理等功能的长江立体数字化实景地图,不断提升防患能力。”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刘亮介绍,长江航运将以智慧长江建设推动长江航运安全治理,由事中监管、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逐步实现长江应急水上体系能力现代化。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如潮的掌声,一次次回响在论坛会场上,这是与会嘉宾的肯定,也是众多航运从业者对美好未来的期待。让我们一起侧耳倾听——开放、合作、创新这支始终不变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