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研究显示:长三角协同创新力增强

  新华网南京1月16日电(记者杨绍功)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发布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报告》显示,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十年间,长三角制造业创新空间趋于连片,长三角各省市尤其是沪苏间协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与质管中心总规划师徐海贤表示,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仍是大势所趋。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正从“进口-组装-出口”为主向“研发-生产-出口”转变,在“双循环”格局下,区域一体化承载着更大的历史使命。

  报告指出,与京津冀、粤港澳两大战略区域有所不同,长三角地区更加侧重深化跨区域合作,形成一体化发展市场体系,率先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为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年来,区域合作程度不断加深。

  研究认为,随着转型与创新的加深,长三角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制造业创新空间趋于连片。相较于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直接利用外资总量大、增速高。但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的十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了28.21个百分点。城市群制造业专利创新区“连片蔓延”,尤其是沪宁沿线地区更为集中。

  交通物流合作加深了长三角的开放与协同:中欧班列自贸区持续合作,港口一体化趋势明显。长三角的港口正由城市港口、省市港口向港口群发展转变,围绕上海港形成“一体两翼”的港口群。具体表现为,上海港以集装箱为主,江苏承担了区域最大规模的干散货和件杂货运输,浙江则在液体散货方面较为领先。江苏在长江沿线航运中地位凸显,主要港口企业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线吞吐量2/3以上。

  制造业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对流和互联的扎实基础。上海与江苏吸纳制造业企业的能力较为突出,江苏已成为制造业企业流转数量最高的区域。上海总部经济吸引大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入驻。然而,行政区划对产业的对流互联仍存在一定限制: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产业在各区域内部交流的占比仍超过70%。

  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在长三角表现明显。长三角的专利合作范围覆盖全国,与北京、广东等省市的专利合作长期较多,向珠三角的转移始终保持在高位。专利转移区域扩散中心由上海逐渐转向浙江,江苏则是首要承接地。

  研究认为,长三角已初步形成创新引领的高密度城市群核心、崛起的次区域发展引擎都市圈、相向而行的中小城市组群和繁华城市群的高品质生态绿心等四种类型的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

  此外,研究还指出,少子化倾向突出、老龄化程度高,将给长三角发展带来压力。当前,长三角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江苏、上海尤为突出。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新生儿总量与广东一省持平。目前江苏县域人口净流出、浙江净流入的整体趋势在加剧。亟需探索跨域的高质量发展,以一体化协同来突破困局,共同迈向高水平协同发展新格局。(完)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