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新格局、新使命

  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召开了第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就长江经济带全面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于未来长江经济带以及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这是在新基础、新时期、新背景下的新会议。这次座谈会是在胜利实现十三五计划目标的基础上,在完成第一个百年计划目标进入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期,在面临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局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座谈会。会议根据新的战略机遇期的形势、内容和特点提出了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

  其次,这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第一次座谈会时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的第二次座谈会上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再次,这与生态治理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又提出更高要求。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不仅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还要体现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第四,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继续坚持“一盘棋”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新形势下,仍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指出长江经济带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确自身定位,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相结合,实现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和下游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性产业向中上游区域的有序转移。

  第五,在新形势下赋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使命。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人口和GDP占了全国40%左右,经济基础雄厚,发展条件和优势突出,其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必将不断加强。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未来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相较于2016年重庆座谈会上提出的“生力军”定位,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第六,提出长江经济带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展重要作用。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体现了长江经济带改革发展领域的不断深化和范围的不断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了长江经济带不仅要处理好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未来更要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新引擎。

  第七,强调了对长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和代表性符号,要保护好长江文化,把长江文化和城乡发展相融合,要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这是本次座谈会的一个新的亮点。

  第八,强调要把实体经济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着力点,以创新推动制造业发展。在本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紧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要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

  第九,强调构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试点建立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在本次座谈会上则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治理服务的重要价值,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成本补偿和治理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

  第十,座谈会明确强调了党委和政府领导在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相关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政一把手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署,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围绕制约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痛点,提出应对之策,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一以贯之坚持到底。

  这次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是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变局和新格局背景下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的新发展会议。座谈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的平台上对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融入了更新的思路,充实了更多的内容,明确了更宏伟的目标和任务,是未来长江经济带全面发展的新纲领。

  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风正一帆悬,发展又日新。放眼未来,新时代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更加和谐健康,充满活力蓬勃向上。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