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第16个中国航海日活动线上线下精彩纷呈 传承航海文化 服务交通强国

  有趣的知识竞赛、颇具吸引力的科普宣传、免费开放的涉海博物馆、深度的学术交流……在第16个中国航海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各单位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庆祝活动,弘扬丝路精神,传承航海文化,促进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建设。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同时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当日上午9时,中国籍民用船舶、中国航运企业拥有或光租的非中国籍船舶开始持续鸣笛1分钟,全天挂满旗,营造热烈的节日气氛。

  “弘扬郑和精神,传承航海文化,为航海事业不懈奋斗……”7月11日,“渤海玛珠”轮全体船员在船舶甲板整齐列队,高举右手、庄严宣誓,拉开了渤海轮渡集团庆祝“中国航海日”活动的序幕。渤海轮渡通过开展航海日宣讲会、旅客互动活动、观看纪录片等形式,向广大船员和旅客宣传、普及海洋知识,进一步激发船员爱岗敬业、接续奋斗,为航海事业贡献力量。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说,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综合运输能力最强的客滚运输企业,渤海轮渡将抓住机遇、乘风破浪,为建设“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和交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随着松花湖丰满港船舶齐鸣船笛1分钟,吉林省地方海事局启动庆祝“中国航海日”活动暨吉林市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仪式,来自交通、海事、航运、船检、救捞、造船等领域的干部职工及市民群众300余人参加活动。大型执法船“吉海巡21”轮和海事执法工作趸船对公众开放,现场所有海事执法船艇悬挂庆祝条幅及旗帜,工作人员在港口发放宣传品,增进群众对海事工作的了解,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水上交通安全及水域环境保护。

  中国航海学会、大连海事大学共同主办的“带你去航海”科普活动暨帆船邀请赛在大连海事大学凌海校区精彩举行。活动呈现了“浪漫之都”滨海大连的亮丽风采,展示了大连海事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郑少南表示,建设航运强国的根本,就是要不断培养能够担当航运强国建设大任的航运事业接班人,创新发展世界领先的航海科技,传承优秀的中国航海文化。传承和创新航海文化,引导全社会认知海洋、重视航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

  “这次活动非常有趣,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绳结,体验了先进的VR游艇和无人船,很多同学乐在其中,非常希望以后也能从事航海事业。”大连海事大学附属学校学生宋冀承说。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学生曹有兵表示:“这次活动让我深受感染,大家的热情更坚定了我投身海事事业的决心。”

  2020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主题为“携手同行,持续发展”,活动组委会邀请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省区交通运输厅,共同打造网络“微论坛”,分析疫情给水运行业发展带来的“危”与“机”,提振信心,鼓舞士气。活动组委会还通过线上平台展示珠江水系和琼州海峡“十三五”水运发展成就。珠江航务管理局局长王建华介绍,本次活动将向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等5所交通专业院校的100位航海相关专业贫困学子提供捐助,同时定向资助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铁厂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9年,珠江片区“中国航海日”活动捐资助学已逾千人,总捐助金额近600万元,惠及珠江水系沿线四省区。

  首部中国航海日“航海小课堂”形象片由中国航海日活动(宁波)组委会发布。短片通过一位小女孩的自述,表达了“我要去航海”的梦想,讲述了中国航海日由来、郑和下西洋等历史知识等内容,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当代中国航海精神。11日14时,2020年中国航海日“航海小课堂”直播活动正式开讲,邀请了驰骋大海35年的中远海运老船长“衣羊”——胡月祥、刚完成环球航海的“独臂船长”徐京坤、“中国女子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宋坤等多位嘉宾分享航海经历,带领观众领略丰富多采的航海世界。

  为庆祝中国航海日的到来,上海举办了“航运文化地标巡礼”、帆船表演等精彩纷呈的活动,为群众走近航运、了解航运、参与航运搭建桥梁。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举行的舰船公众开放日活动中,挂满旗的“海巡01”轮、东海救“204”轮、“海巡166”轮供市民免费参观,专业人员现场讲解舰船历史。黄浦江上,15艘帆船进行绕标巡游表演赛,展示了体育竞技类现代帆船,使市民更好了解拼搏进取的航海精神。

  碧波荡漾,一艘货轮缓缓驶来——在上海地铁12号线“航海号”专列车厢里,航海日宣传海报展示了上海依港而荣、向海而兴的发展轨迹。在人民广场地铁站,中国航海博物馆精心布置了“航运之心”圆形艺术装置。装置上的10条钢铸缎带象征了江南造船等10个上海航运文化地标,营造了浓厚的航运文化氛围,不少市民驻足“打卡”。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