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航运险的瓶颈与突围

  最近,从宁波市传出消息,据初步统计,去年,宁波航运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12.1%;为航运产业提供风险保障7795.3亿元,同比增长11.2%;支付赔款2.9亿元,其中船舶保险支付赔款1.2亿元,货运保险支付赔款1.7亿元。

  近年来,亚洲航运业发展迅速,资金、技术、信息等国际航运资源正向中国进一步集聚,为我国航运保险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航运保险市场,未来航运保险在助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8至2017年,我国航运保险收入基本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7年,全球船舶货运保险收入达230亿美元,我国航运保险总收入为14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占全球10.6%的市场份额。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航运保险市场和第一大货运险市场”,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国际海事组织海事大使徐祖远在 “大数据推动航运保险创新发展论坛”上透露。

  不过,与航运业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我国航运险发展与航运中心建设需求仍不相适应,为航运业承保的功能未充分发挥。2018年以来,我国航运险市场出现了因保险费率低导致业绩亏损问题,承保能力明显不足。

  业界人士指出,我国要加快航运中心建设,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转变,亟需大力推动航运险发展。在当前技术与模式创新相互交融的时代,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的金融科技手段,航运保险风险管控将进入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新时代。

  “一带一路”让航运保险扬帆出海

  瑞士再保险研究所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一带一路”商业保险保费将达到280亿美元。诸如工程险、航运险、责任险等险种将出现明显的保费增量提升。

  美亚保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孙立群对此深有感触。她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中国不断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为保险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为包括美亚保险在内的外资产险带来了巨大的潜在机会。

  据了解,美亚保险的母公司AIG在全世界超21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在AIG全球布局中,中国区域战略意义正在凸显。据孙立群透露,近期AIG对中国业务的管理架构进行了调整。“比如,美亚保险以前是向AIG大亚太区汇报工作的,现在可以直接向总部汇报,这显示出中国市场对AIG的重要性正在提升。”

  “上海航运保险保费收入居全国首位,上海已成为国际航运保险业发展领头羊。”今年6月在上海外滩召开的国际海上保险联盟(以下简称“IUMI”)2019亚洲论坛透露了这一信息。据了解,经过五年的发展,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其中,上海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比如,上海成功实施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度,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业界加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目前,中国航运保险市场的产品条款,尤其国际业务的产品条款基本都在上海注册,且已有11家财险公司在沪设立航运保险运营中心。上海航运保险业整体实力全面提升,有能力支持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上海航运保险业已基本形成业态齐备、功能强劲的航运保险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了“经营机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完整航运保险产业链。

  “航运保险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和多边经贸活动提供更高层次、更多类型、更广范围的保险服务。这是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重点发展领域。”上海保监局负责人强调。

  据悉,多个保险资金支持的“一带一路”倡议项目也已扬帆出海。比如,华泰资管发起设立了“华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债权投资计划”,实际募集资金超过百亿元,主要用于支持“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航运港口、船舶制造和造船基地多项工程项目建设;太平资管发起设立了“太平-云南铁投铁路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15亿元,用于大理至临沧铁路项目建设。

  航运结合金融需要保险来“润滑”

  保险对于航运金融而言,还意味着另外一种意义。 “航运业收益大,风险也大,银行经常望而却步,此时就需要航运保险出马。”业内人士说。

  航运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船舶制造及航运业务管理,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航运与金融之间有一条‘鸿沟’。”宁波通海航运金融研究院负责人、东海航运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经理刘志兵说,近年来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制约了航运金融的发展。

  要破除航运业和金融业之间的隔阂,需要像出口货运险这类的航运保险在其中起润滑作用。徐祖远也认为,航运保险作为金融业和航运业的连接点,在高端航运服务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航海学会航运保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原中国人保财险监事长王和认为,当前全球航运业已进入向科技化、生态化和金融化的转型时期,转型不仅提升行业效率,更创造了可能,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孕育出全新的业态。他指出,航运保险创新发展的基础逻辑是——首先,航运保险是航运科技创新应用的重要付费方和同盟军,更是航运科技创新应用的推动者。其次,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生态圈的基础环境,也是航运保险的责任所在,航运保险能够成为航运生态圈建设的纽带。最后,航运保险是航运金融的重要组成,也是其他航运金融业态的前提和基础。

  提升业务质量是当务之急

  航运保险业务与航运市场息息相关,航运市场的起伏也造成航运保险业务的波动。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全球经济放缓和运力供应过剩影响,国际航运市场呈现持续过度竞争和运力粗放式扩张的新常态。航运企业营收下滑,经营惨淡,不少航运企业纷纷破产,甚至包括韩进这样的全球前十位企业。BDI(波罗的海指数)由2008年最高峰的12000点降低到2016年最低谷的300多个点,但中国的航运市场良好势头一直维持到2013年,后续航运市场逐渐下滑,国际海运需求格局和供应链秩序发生巨大变革和调整。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行业船舶险总计实现保费51.2亿元,同比负增长7.1%,亏损2.2亿元,货物运输保险实现保费85.5亿元,同比负增长3.1%,实现利润为1.5亿元;航运保险整体呈现亏损。

  2018年,中国航运保险市场发生的最大事件莫过于诸如英国劳合社辛迪加等外资再保公司部分撤出中国市场,慕尼黑再保公司收缩中国水险业务,其根本原因是持续多年的保险低费率导致业绩连年亏损。这对于航运业从业人员来说,震惊过后难免嘘唏。

  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曾于瑾表示,我国正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基础设施在国际上遥遥领先,全球吞吐量前十的港口我国占了七个,但是我国航运金融,特别是航运保险业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际话语权与市场规模不匹配。

  目前,我国航运保险保费规模呈现快速扩张趋势,但从业务质量上来看,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缺乏航运保险专业人才、保险公司业务单一、产品创新不足、航运保险制度软环境不健全等方面。

  目前,我国航运保险市场产品不够丰富,航运保险主要集中在航运保险和船舶保险传统险种上,国内险企主要涉足航运保险,保费占比相对较大,经营船舶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较少,而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物流责任保险、码头操作责任保险、承运人责任保险等参与较少,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风险也呈现出多变的趋势,在实际生产中航运保险客户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保险产品所能提供的风险保障,他们需要更全面的风险评估和更精准的产品定位,来覆盖所面临的风险。

  在航运保险制度软环境方面,我国的航运保险制度相对滞后,我国航运保险涉及的法律制度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两部法,《保险法》中涉及航运保险的条款较少,不能为我国航运保险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海商法》 (1993年7月1日实施)正式颁布以来还未修订,难以适应航运保险现阶段发展的需求。

  在航运保险专业人才方面,由于我国航运保险起步较晚,目前航运保险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尚不完善,缺乏高端的航运保险复合型人才,比如,既具备保险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又熟悉航运法律和实务,航运保险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徐祖远也表示,当前,我国航运保险依然存在着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为法律环境制约和税收环境制约。他建议,进一步完善《海商法》、《保险法》等法律规定并进一步统一司法实践。同时积极研究鼓励进出口企业投保货运险的税收优惠政策,效仿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对航运承保利润及投资收益记忆所得税优惠,并提高航运保险公司保险防灾防损费税前列支比例,加大航运再保险税收扶持力度;优化监管环境,加强国际知名航运保险中介机构及再保险人的引进,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促进航运保险市场繁荣。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简化经营审批手续,营造有利于市场的监管体系。此外,还要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

  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认为,“上海航运保险的发展要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以及自贸区深化改革开发紧密融合,发挥区位优势,专注制度创新,抓住改革契机,不断推出和强化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从而为上海航运保险市场发展争取更高定位、更大格局。”他表示,“合理稳定并且具有竞争力的财税政策是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必备要素,我们将持续优化上海航运保险市场的税收环境,缩小上海与香港等地在税收政策方面的差距。”裴光表示,下一步,将结合上海自贸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入研究国际离岸保险中心税收制度,积极推动上海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保险税制环境,争取涵盖航运保险、再保险、保险经纪的各个领域,从而为航运保险市场主体拓展跨境与离岸业务、更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更为公平一致的税收环境。

  总而言之,如何对标全球保险中心,进一步优化保险监管、税收制度、司法环境,营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航运保险市场发展环境,这将成为我国航运保险未来重点的发展方向。

  科技为突破创新助力

  新时代的航运险,需要用新思维,更要把握住新机遇。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贸易方式也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贸易主体由大型贸易商转为中小商户和个人,给跨境电商提供了商业机会。而传统的保险运营模式及产品无法应用于电商模式下的跨境贸易,给保险业创新带来机遇。

  而对航运业来说,要推动航运保险发展,找到出路是关键。科技化、生态化和金融化是航运业转型升级的三大趋势,航运保险是破解航运金融难题的钥匙。

  航运金融的发展,可以借助近年来兴起的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安全抗毁等特点。通过该种技术,可以汇总航运企业的交易运营数据,从而建立庞大的数据库,搭建起全流程自动区块链系统,就能够打通流程的各个环节,促进信息共享,进而大大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认为,保险的重要功能是对风险的管控。他希望通过业界的努力与相互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针对航运业存在的大量个性化需求,设计并精准提供保险产品。

  据了解,在航运保险领域,金融科技不仅被广泛应用在客户服务领域,同时在助力航运保险风险管控的变革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在缺乏充分的运营数据情况下,中国航运保险机构对风险的掌握往往是片面和局限的。以船舶风险识别为例,通常航运保险机构对风险标的勘验局限于对船舶基本结构和主要设备状况的掌握,同时依据船厂、船舶种类、船龄、总吨、船旗国、船级社等基本要素,其评估结果常常偏离实际的风险状况,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船舶存在的潜在风险,这不利于航运保险机构对不同船舶出具差异化的承保条件及费率标准。此外,航运保险机构管控风险手段相对传统和落后,更多依靠人为主观进行判断,缺乏有力的分析、管控工具和技术辅助手段。比如,对于所承保的航运企业财产状况和分布无法做到直观掌握,当巨灾风险发生前后,无法及时掌握具体情况并参与防灾防损的相关工作之中。为了更好满足航运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更高要求,同时降低航运保险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航运保险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服务于航运风险管控的手段越来越丰富,不再局限于“承保+理赔”的传统模式,而是贯穿于风险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一些航运保险机构开始寻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兴的金融科技手段,引领航运保险行业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并使自身朝更专业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更有效提升航运保险机构风险管控的服务能力。

  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航运保险市场,未来航运保险在助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当前技术与模式创新相互交融的时代,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的金融科技手段,未来的航运保险必须进入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新时代。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