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被列入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总投资270亿元,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青岛海西湾船舶产业基地”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投资建设的海洋工程基地组成,总规划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总岸线长12公里,平均码头水深12米。被列入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国家级新型工业化船舶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山东省海洋特色园区。基地内有造修船坞6座,海洋工程滑道11条,生产工艺装备全国领先,全部达产后,造船能力668万载重吨,修船能力200余艘,海洋工程钢材加工能力50万吨。2017年,新区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150.11亿元(不含北船重工,年产值约50亿元)。2018年,船舶海工产业共实现产值114.68亿元(不含北船重工),同比下降1.56%。

  船舶产业基地,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企业投资建设,规划总投资210亿元,占地6平方公里,岸线总长9公里。该基地有11个项目,主要包括北船重工造修船基地、海西重机港口及船用机械、海西重工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武船重工特种船舶与海洋工程、武船麦克德莫特海洋工程、海西船舶柴油机、712所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基地、702所深潜装备试验检测基地等8个投产项目,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1个在建项目,712所大型特种电机、船用发动机等2个待建项目。形成“造船与配套结合,军品与民品结合,船舶产品与海洋工程结合,厂所结合,产学研结合”,以造船为龙头、船舶配套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船舶产业集群。

  海洋工程基地,总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总岸线长3公里,工艺制造水平及占地面积居亚洲首位,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控股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海洋石油装备工程制造项目总投资39亿元,占地1.2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度1.7公里;由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投资的海洋石油装备工程制造项目总投资23亿元,占地1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度1.2公里,分别生产导管架、油气钻采及处理模块、深水浮式平台等海上油气开采装备。

  近年来,海西湾船舶海工企业硕果累累,先后交付了世界最大散货船——新一代超大型40万吨矿砂船、世界上最大的深海养殖设备——世界首座全自动深海半潜式“智能渔场”、我国首次自主集成的世界级“海上石油工厂”——“FPSO P67”,流花16-2油田群FPSO船体建造开工,这一系列成果为海西湾打造世界级产业基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区的发展定位是全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新支点、全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全市创新发展的排头兵。结合新区实际,明确下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做强海洋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新兴制造业等三个产业为主要方向。

  海洋制造,重点依托海西湾国家级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基地,坚持造(修)船、海工双轮驱动,以中船重工、中海油、中石油等“中”字头企业为核心,依托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中船重工702所、中船重工712所、哈工程青岛船舶科技园,聚焦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船舶海工配套、船舶海工军民两用产品及技术、装备制造高端服务业等五大领域,形成长链条、深配套的能力,重点掌握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高效、低排放大功率大型低速发动机及曲轴、船舶智能监控系统、电力推进系统,船舶压载水系统等。

  空间布局上,建设“四大基地”,建设支撑载体: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建设智能制造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网络家电、智能装备、仪器仪表、新能源汽车。董家口经济区,以建设临港制造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有机化工、新材料、钢铁深加工、海水淡化、船舶海工等临港产业。国际经济合作区(中德生态园),以建设绿色制造基地为目标,发展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海洋生物、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海洋高新区,以建设海洋制造基地为目标,发展海洋仪器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新材料等产业。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