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上海自贸区创新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助企业打通供应链“内外通吃”

  一条原本只能承接境外维修业务的生产线,却即将实现境内、境外订单“通吃”,如此“破天荒”就发生在上海自贸区内。

  以色列企业“奥宝科技”曾参与多代iPhone研发,全球几乎所有电子产品的生产都会使用其检测系统。2017年初,奥宝在上海自贸区内注册维修公司,并于当年8月通过“入境维修/再制造能力评估”。这一资质的获得,一举改善了奥宝亚太区供应链——利用自贸区内进出口税豁免政策,以及上海的口岸和技术人才优势,奥宝亚太区域原本要送往欧洲或以色列本部的维修件,从此均可在上海就近维修。

  想承接国内订单却遇难题

  奥宝设在自贸区内的维修测试平台生产线,经特殊定制、全球独此一条,且价格高昂,故而拿到第一张资质后,奥宝进一步设想,除了承接境外维修件,能否再“吃”下中国境内的维修订单?奥宝来华已逾25年,中国客户遍布国内几乎所有大型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每年产生的维修订单超过千万美元,但此前全部送往海外维修后再折返,一出一进,出口增值税和进口关税两项合计,平均被征27%,还没算上运费和2个月的往返成本。

  不过,按规定自贸区内的奥宝生产线只能承接境外订单,维修件进出均处于保税状态。奥宝若想承接中国国内维修业务,只能在自贸区外再添置生产线,以确保内外有别,非保税件与保税件“永不相见”。但于奥宝而言,既有生产线仍有余力,再到区外新增一条,徒增数千万美元重复投资。更尴尬的地方在于,大量海外件能运进自贸区内维修,“家门口”的国内维修件反而要漂洋过海。

  内外物料“相见不相串”

  这道前所未有的难题摆在了上海海关面前,其中避免物料混串是核心。奥宝亚太区物流总监曹峰告诉记者,根据海关要求,公司专为自贸区内生产线定制了海外维修和国内维修物料管理两套系统,保税维修和非保税维修工单分开,想串都难。“系统内还定义了物料不同库位、不同状态,进行标识管理,并由上海海关指定的第三方会计事务所作系统认证和底账审计,另外海关每半年会来公司实地审计。”在确保奥宝各项管理达标情况下,上海海关经审慎评估,奥宝最终被许可仅用一条生产线开展境内境外全球维修业务。

  如今,奥宝自贸区内生产线即将真正实现马力全开。据测算,至2020年,奥宝全球维修量的75%将集聚上海。“全球维修向上海转移,意味着相关测试、分析和技术创新都将发生在上海”,曹峰说。

  除了保税和非保税件在同一生产线上进行维修,保税和非保税货物还能放在同一仓库,这些“相见不相串”,都源自对货物状态进行分类监管的创新试点。

  上海海关自贸处副处长杨海军介绍,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顺应了市场运行规律,允许企业在自贸区内对保税货物、国内货物进行同库经营和集约化运作,提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目前,这一制度创新已在上海1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参与企业达67家。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