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改革开放40周年|合力筑梦 株洲航电枢纽工程铸就水运新格局

  “江湘委输,万船连轴。”万古奔流的湘江孕育了湖湘儿女,孕育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湘楚之地。湘江贯穿潇湘南北,汇聚一江财富,是湖湘的生命与希望之江。40年来,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波澜壮阔,奋力谱写出一曲曲气势如虹的交响乐章。40年来,湖南交通人踏浪前行,久久为功,将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的滚滚波涛,成为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中流砥柱。

  湘江是国家规划确定的内河水运主通道之一,开发湘江宝贵的水运资源,发展水运,对于调整区域综合运输结构,促进湖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重大意义。2001年,湘江大源渡航电枢纽通过竣工验收,使衡阳至大源渡枢纽62km航道渠化,也达到通行千吨级船舶的航道标准。但是,大源渡至株洲120km航道仍只能通行300t级船舶,成为千吨级航道不能全线贯通的"瓶颈"。为了消除这一"瓶颈",2002年株洲航电枢纽工程开工建设,2008年荣获交通运输部“全国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2010年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株洲航电枢纽工程,探寻TA建设背后的质安故事。

  株洲航电枢纽位于株洲县渌口镇南部8公里处的空洲滩,由大坝、船闸、电站和坝顶公路桥4部分组成,是一项以通航为主,航电结合,兼顾交通灌溉等效益的综合性工程。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布置从左至右依次为220kV户外开关站、门机检修安装平台、厂房安装场及副厂房、厂房岸边挡水建筑物、主厂房、左汊泄水闸、空洲岛副坝、右汊泄水闸、右岸连接坝段、船闸。工程于2002年8月开工,2006年8月完工,工程总投资19.47亿元。

  株洲航电枢纽工程根据交通运输部 “关于做好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活动验收的通知”要求,在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的周密组织下,紧紧围绕示范工程活动的总体目标和“安全、高效、环保、节约、服务”这个主题,本着“航电结合、以航为主”的总体设计理念,运用低水头航电枢纽结构设计新技术,把枢纽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等关键技术研究贯穿应用于施工和建设全过程,顺利完成了示范工程活动全部内容。工程采用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等方法,研究方法科学,突破了传统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理念和规范,为今后航电枢纽规范、标准、设计指南等编制奠定了基础;泄水闸及船闸启闭系统采用内置式设置,布置简明,节省投资;贯彻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理念,减少后期运行成本;根据枢纽所处环境,因地制宜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于护坦、护坡、海漫、消能工等结构;采用抗裂型防水添加剂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渗问题;采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指导船闸施工;采用适宜的草、木植物恢复植被、改善生态,采用景观设计,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原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监督站)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省委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党组的部署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水运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于2003年初下达了监督计划书,并派驻了监督工程师,相关部门配合项目监督工程师,对株洲航电枢纽工程实行了全过程监督。监督范围包括株洲航电枢纽工程坝区的主要建筑物及其附属工程,具体为左岸电站厂房、泄水闸、右岸船闸工程,项目营地建设、进场公路和配套的衡山千吨级码头工程。

  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为质量管理行为、施工工艺和实体质量三个方面。工程开工初期,监督组很抓了各参建单位的质量管理行为,主要检查了施工及监理单位人员履约、机械设备进场、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和施工组织设计为重点,对施工及监理工地临时试验室能力进行认证;工程建设过程中,按规范要求对关键工序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认真督查;同时,委托检测单位对原材料和工程实体质量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检测,保证了工程质量。建设期间,共组织了6次综合检查、12次专项检查,巡视检查按每季度一次,专项检查重点是原材料质量和关键工序施工程序。每次检查后均发布了督查通报,对各参建单位的工作质量进行了讲评,共下达各类监督指令20余份。通过上述举措,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全力打造了湖南水运精品工程。

  株洲航电枢纽建成后,渠化株洲枢纽至大源渡航道96km,与大源渡枢纽渠化的62km航道相衔接,并利用大源渡和株洲两个枢纽水库的航运调节库容,调增株洲枢纽至湘潭段的枯水流量,使大源渡至株洲120km原五级航道,全部提高到通行一顶四艘千吨级船队的三级航道标准。使衡阳至城陵矶439km的航道,以三级通航标准全线贯通。真正成为一条与长江相连,实现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水运主通道,大大提高湘江的航运条件和通过能力。对改善湖南省综合运输条件,促进沿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