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40年·交通||港通广东兴 珍珠串成链——广东交通四十年发展成就系列

  港航发展

  港通广东兴珍珠串成链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来,广东交通人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特别是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桥梁建设,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树立起一个又一个的里程碑。

  为了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盛典,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携手南方日报社、广东省交通集团制作了《道行致远桥见未来广东交通四十年发展》成就特刊,寻迹广东交通人的奋斗之路。

  “港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开拓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设施。如果说港口是一颗珍珠,那么航道就是将珍珠串成项链的线。广东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史,港口航道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经多年高速建设发展,14个沿海港口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港口发展格局,全省航道基本形成符合地域特点的江海联运运输格局,构建了“一横一网三通道”的航道网。港口、航道协同发展,在服务腹地经济发展、引导重大产业布局和沿海城市空间拓展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

  40年大变样

  从“小港口”到“大门户”

  从深圳市南山微波山俯瞰,整个蛇口自贸片区的碧海青山、高楼大厦尽收眼底。山脚下是“时间广场”,展示着那句曾经响彻全国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79年1月31日,经中央批准,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1979年7月,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那时的蛇口处处都是泥泞的土地,坐车去罗湖,要颠簸好几个小时。”南山区新屋村的刘大爷回忆。

  如今,从微波山远望,一艘艘巨大的轮船驶向世界各地。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港相继建成了蛇口、赤湾、妈湾、盐田、大铲湾等专业化码头区,2017年深圳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41亿吨,同比增长12.73%;集装箱吞吐量2521万TEU,位居世界第三。

  在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名的港口中,广东还有另一个港口占有一席之地——广州港。

  “广州已吸引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发展。”9月20日,在伦敦举行的世界港口大会宣传推介会上,广州港务局副局长袁越的发言引发全场热烈掌声。2017年5月12日,国际港口协会正式宣布2019年(第31届)世界港口大会将在广州举行,这一盛会被誉为国际港航界的“奥林匹克”。

  “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机会,让我们近距离认识广州港,这个年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七的国际大港。”全球物流协会主席基兰充满期待地说。

  改革开放之前,广东省港口仅限于传统的物资交往,以及为腹地中转部分物资服务。当时码头泊位数量少、通过能力小、港口功能单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汕头、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和广州、湛江等沿海开放城市,以及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先后成立,广东省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开放领域最广的省份。依托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加之以“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广东对外运输,尤其是与香港之间的运输快速发展。

  港口一时成为各地内引外联的窗口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依托,正是这样的机遇,激活了广东港口的活力。

  1990年以来,随着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广东省更加密集地吸引外资。广东沿海港口抓住需求增长旺盛的机遇,重点加强集装箱、煤炭、原油、成品油、液化气等深水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大深水航道治理力度,港口适应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运输专业化的能力大为提高,主要货种运输系统逐步形成。这一时期无论是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货物吞吐量的增长,均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经过40年高速发展,广东港口功能日臻完善,港口经济快速发展,港口地位日益凸显。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的广东省沿海港口群已初步建设成为亚太地区最开放、最高效、最安全的物流中心;广州、深圳、湛江、珠海、汕头等港口在我国南北间重点物资和集装箱运输方面的核心枢纽作用进一步强化;珠江口湾区港口群在珠江水系的出海门户重要地位不断巩固。我省沿海港口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对外交往的“大门户”。

  2017年,广东港口的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都创出历史新高。货物吞吐量由1991年的5391万吨发展到2017年的19.8亿吨,增加了约36倍。其中,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由1978年的1686.2万吨发展到2017年的59011.7万吨,年均增长9.54%;佛山港自有统计数据以来,由1983年的94.3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7967万吨,增长85倍。港口集装箱业务经过40年的发展,2017年全年共完成6227万个标准箱,其中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2521万个标准箱,比上年增长5.1%,全国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三位;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2037万个标准箱,比上年增长8.0%,全国排名第四、世界排名第七位。

  目前,全球最大的干散货运输企业、全球最大的特种船舶运输企业、全国各大湾区内最大规模的高速客船船队均在广东,广东还拥有全国第三大运输邮轮市场,2017年完成旅客吞吐量59.2万人次。

  广东港口的发展,离不开航道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广东濒临南海,拥有4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境内港湾众多,河流纵横交错,有大小河流近2000条,主要分布在珠江水系、韩江水系和榕江水系,是全国水运资源条件最优越的区域之一,在全国规划重点建设的内河航道“两横一纵两网”中,广东拥有“一横”(西江航运干线)和“一网”(珠江三角洲航道网)。

  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108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沿海航道通航里程达4742公里;养护、监管航标9821座,有3000多座航标实现了航标遥测遥控。全省航道部门强建设、优养护,着力提高航道通航能力,保障航道安全畅通。在全国各省(区、市)开展多个率先:率先开展沿海航道普查、规划工作,率先推行航标遥测遥控系统延长巡标周期试点工作,出台全国首部地方航道管理法规《广东省航道管理条例》、首部航标管理规章《广东省航标管理办法》、首个沿海航道通航地方标准《广东省沿海航道通航标准》……同时实施航道分类养护,强化日常养护、应急抢通,推进航道、航标、船闸养护标准化建设,加大航道公共安全隐患治理力度,推动航道养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各项养护技术指标达到并部分高于国家规定标准。全省航道基本形成以西江干线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线”三级及以上航道为骨架、以四级航道为基础的,符合地域特点的海轮进江、江海直达的航道网。

  立足基础设施

  打下港航扎实发展根基

  2015年启动西江(界首至肇庆)航道扩展升级工程;2016年启动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2018年3月,广州港新沙港区2个粮食通用泊位和配套13个驳船及工作船泊位项目动工;2018年8月,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项目动工;2018年9月30日,总投资额近89亿元的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和南沙物流中心南区项目举行开工动员活动……

  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开工让人目不暇接,继续巩固港口航道发展的根基。基础设施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从未停止过。

  为了加快北江内河水运发展,完善北江流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省交通运输厅借鉴欧洲马可·波罗计划陆转水的先进经验,于2014年在北江流域开展示范,吸引北江沿线大宗货物选择水路运输,充分发挥水运优势,降低社会综合运输成本和环境成本,实现绿色发展。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基本实现港口规模化、水运信息化、物流和运输组织高效化的总体目标。目前,经由示范项目水路运输的货运量由2012年的1400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3900万吨,增长278.6%。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广东省港口基本形成了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汕头港、湛江港五大沿海主要港口和佛山港、肇庆港两大内河主要港口为龙头,辐射华南、西南,面向全球的港口发展格局,煤炭、油气、矿石、集装箱、粮食、滚装等专业化运输体系也基本形成并在逐步完善。全省外贸进出口货物的90%通过港口运输,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进口的95%通过港口完成。

  截至2017年底,全省建成港口码头岸线长度合计达256公里,全省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2715个,其中沿海港口共有泊位1778个,内河泊位共有93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309个,约占全国1/8,居全国第二。

  与港口建设一样,广东航道基础建设也遍地开花。2017年,广州港出海航道(深水航道拓宽工程)一期工程完工,航道底标高达-17米,通航宽度由243米拓宽至385米,满足10万吨级集装箱船与15万吨级集装箱船(减载)双向通航要求,既解决了大型船舶进出港对遇问题,也带动港口和航道的循环运转服务能力提升,运输和靠泊的风险与成本大幅降低。

  经过多年治理和建设,深圳港铜鼓航道设计底标高-15.8米,满足10万吨级集装船单向通航要求;深圳港盐田港区天然航道水深达-17.6米,世界最大的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可全天候进出。惠州港马鞭洲航道底标高为-20.8米,25万吨级油轮可满载乘潮单向通航。湛江港霞山港区航道水深达-21.6米,具备30万吨级船舶(乘潮)通航能力。汕头港广澳港区底标高-13.8米、阳江港海陵湾港区水深达-12.0米,均能满足5万吨级以上船舶进出港通航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至2017年,广东内河航道实施了西江、北江、东江、韩江、榕江、潭江、梅汀江、横门、磨刀门、虎跳门、崖门、东平水道、顺德水道、莲沙容水道、西伶通道等航道扩能升级工程,累计整治航道3000多公里。经多年的建设发展,全省千吨级及以上的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已达到1277公里,其中3000吨及以上的内河航道563公里;西江自界首经虎跳门出海的338公里航道,全线通航3000吨级船舶,西江干线至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3000吨级水运主通道顺利联通,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通航千吨级船舶及以上标准为骨干,江海直达、连通港澳的航道运输网,粤东、粤北地区的内河航道通航条件也得到较大改善。

  港口被认为是城市和国家对外交往的窗口,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广东省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截至2018年6月,我省沿海港口开通国际航线300多条,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全省港口与国外港口结为友好港口达70对。其中,作为紧邻国际航运的主通道,深圳港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239条,与其他国家缔结友好港口24对;广州以南沙港区为重心,逐渐发展成为华南地区与亚洲、非洲、地中海沿线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的物流基地,目前广州港共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96条,与其他国家缔结友好港口41对。

广州南沙集装箱码头夜景。

  改革发展再创新

  港航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当前,我国进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未来20年,将是广东省沿海港口加快建设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广东省沿海港口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

  转型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作为广东这一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发展基因,也伴随着广东港口航道发展进程。

  2018年1月23日下午,全球首辆港区作业无人集装箱卡车在珠海港投入使用,根据事先的作业计划,这辆卡车自主启动行驶程序,无人操控方向盘,精准驶入龙门吊作业指定位置。这是港口与人工智能的成功结合,也是广东港口、航道技术创新的一角。

  改革开放至今,广东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南沙海港办证大厅,广州港天物流有限公司办单员手机登录网上自助办单系统,在线上完成预约、打单、取号等大部分业务,只花30分钟便办完原本需要1—2小时的业务。在巨大的运输需求下,南沙港用“智慧口岸”的思维重构了一套新的运作模式。如今南沙围绕“一个平台、一次递交、一个标准”3个基本要素,实现口岸、政府监管与码头、船公司、物流企业、代理企业等一站式服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上线运行,率先启动“互联网+易通关”改革,建立全球质量溯源体系,南沙港智慧口岸的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新沙港则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助推智慧港口建设。2014年1月,新沙港挂牌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港口装卸设备的维护与使用进行创新,截至2018年,工作室共完成技改技革42项,创造4156万元的经济效益。

  信息化建设致力于建设智慧港航。2016年7月,省交通运输厅启动了珠江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广东省工程建设工作。该工程将集成整合现有港口、航运、航道、海事等水路基础数据及部分动态运行信息,实现航运整体情况的动态掌握,为水运相关企业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

  近年来,广东航道信息化建设正大刀阔斧进行。省航道事务中心确立了“一网”(航道专网)、“一图”(电子航道图)、“一中心”(数据中心)、“四平台”(综合办公平台、养护管理平台、运行监测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框架,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全省航道专网已基本建成;全省应用遥测遥控技术的航标已达3068座,一级航道实现了航标遥测遥控技术全覆盖;西江(肇庆大桥至九江沙口段)、东莞水道等航道利用航标遥测遥控技术延长了巡标周期……快速测量及动态监测技术、电子航道图、智慧航道应用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成果的投入应用,为我省水运发展提供了愈发坚实有力的支撑。

  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制度。早在1995年,广东省就颁布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航道法规《广东省航道管理条例》。通过法治建设加强航道行政审批工作,有效保护西江主通道、珠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北江和韩江等运输主通道航道资源。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绿色发展理念也越来越成为广东港口、航道创新的推动力。

  2012年,盐田国际获得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认证,150台电力驱动龙门吊和280台天然气(LNG)拖车,成为中国首批大规模使用电力驱动龙门吊及LNG天然气拖车的码头。

  珠海港则加快探索码头岸电改造和清洁能源的应用,打造绿色智慧港口。2016年,南方电网首个高压“港口岸电”项目在珠海港正式建成投用。自此,停靠在该码头的船舶将可利用清洁环保的“岸电”替代船舶辅机燃油供电。据测算,项目每年将给停靠船舶节约成本约1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5620吨。

  2014年,广州港务局发布《广州港绿色港口实施意见》(2014—2020),加快港口转型升级,落实节约能源、降低排放的绿色发展战略。同年,广州港获得交通运输部绿色低碳港区的主题性试点项目。当前南沙已建成LNG加气站,油改气项目已启动,节能设备和灯具在港区广泛使用。2015年广州港单位吞吐量能源消耗为3.283吨标准煤/万吨吞吐量,预计到2020年,广州港口单位能耗和单位碳排放比2015年再降低5%。

  目前,广东云浮、肇庆、佛山、广州内河港等港口的部分码头泊位已开始建设港口岸电设施。其中佛山港33个公用码头122个泊位中有73个泊位建设了岸电供电设施,岸电覆盖率约60%。广州港配备岸电设施的大小泊位共计186个,其中客运、公务、工作船码头基本完成岸电设施全覆盖。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