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北极航道”大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次表态,再次将“北极航道”送上热搜。

  在第十五届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普京表示,俄欢迎中国朋友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开发北方海航道。中方回应称,高度赞赏普京总统的积极评价,目前中俄对接合作稳定,有望取得早期收获。

  2015年,中俄总理第二十次会晤联合公报表示“加强北方海航道开发利用合作,开展北极航运研究”。此后“北极航道”得到了中俄高层的密集发声力挺。航道的经济性、安全性以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也迅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今天这里对大热的“北极航道”进行些冷思考。事实上,这条航线优势明显,但劣势不容忽视。

  针对“北极航道”的优势,此前一些媒体已有详细的报道,大概可分为三点:第一,总航程与航行时间较短是北极航道理论上最大的优势。船舶经北极航道到达欧洲或美洲,总航程最长预计只有6700海里,耗时约22天,平均航程缩短近3000海里,航行时间有望缩短9-10天,理论上而言不仅能够节约不少燃料油开销,还能有效地提高货运效率。

  第二,总通航成本低。航程与时间的减少,这意味着船舶燃料、人工、物料包括资金价值等与时间相关的成本也将降低30%左右。另一方面,相比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居高不下的通行费,即使雇佣破冰船开道,北极航道总体费用也相对较低。

  第三,与传统欧亚航道相比,地处极地海域的北极航道在总体安全性方面也更具优势。船舶不仅可以避开经过海盗猖獗的亚丁湾海域、东南亚地区海域。而且绕过了目前政治经济形势敏感的波斯湾地区。同时,由于航道总体通航密度不会太高,因此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发生碰撞的可能性更低,总体的航行安全性也会更高。

  上述看来,北极航道拥有其他航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极地地区特殊的气候给船舶航行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航道所处的北极圈内气温常年在零度以下,即使是在7-9月的夏季,北极圈内的气温均在零下3℃~零下5℃左右,极地海域内所特有的气候条件将在船体结构安全、船舶稳定性、机舱设备正常运行、船上人员与货物安全等多个方面,影响未来船舶在极地海域内的航行安全,进而影响未来极地航道的整体经济性。

  首先,低温使钢材的承载性能迅速降低,船体更容易发生损坏。这大大提升了极地航行船舶建造与维护成本,加之特殊的海域环境,造船时需要更多的厚板与密集骨架的型式进行加强船体,拉高了船舶造价同时降低了船舶的载货能力。

  其次,航行在北极地区的船舶甲板、海水吸口、甲板管系、通风开口、压载舱透气管开口、液压动力装置等重要部位都非常容易结冰。维持正常运转需要配备额外的加热与除冰设施,这些额外的设备都将增加船舶的建造与维护保养成本。

  此外,船上人员与货物的安全系数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船舶可载运货物的种类,那些在低温状态下容易发生损坏的货物将无法通过北极航道进行运输。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北极航线在货物适应性方面将难以与其他航线竞争,实际运作过程中的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影响。

  第四,大范围浮冰令船舶很难长时间保持全速航行,由此损失的航速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北极航道总航程短的优势。磁暴对于船舶通讯导航设备的影响也很大,船舶在北极海域内发生失联与迷航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海域。极昼与极夜的天气也很容易引发船员视觉疲劳,可能需要配备更多的船员以备应急,海员工资支出也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北极航道通航的成本。

  最后,北极五国常常为过路费收取、北极资源等等争吵不休。随着北极地区商业价值的发现,一些国家开始了寻找北极地区的生财之道。

  尽管如此,多国对北极航道仍积极探索。我国也早已布局北极,做了许多科学考察,以及和沿岸国家研究合作等。尤其是今年1月,《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正式发布,宣布即将投入精力建设冰上丝绸之路。以此为指导方针,中国的新型破冰船也将作为设备保障,预计明年投入运行。

  一个全新的足以改变地缘格局的新航线能否出现?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