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欧洲蓝皮书:三海港区合作将成“16+1合作”示范项目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杨月)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16+1合作”被中东欧国家寄予很大的期望,但近年来,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缺乏“示范性”和“旗舰式”大型合作项目,这不利于提高中东欧国家参与“16+1合作”及“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日前,由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发布的《欧洲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2016—2017)》称,目前正在修建的塞匈铁路和将要实施的“三海港区合作”建设,将有潜力成为“16+1合作”的示范项目。

  “16+1合作”即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指中国和中东欧16国共同绘制的一份中期规划,这份规划旨在明确2015年至2020年的工作方向和重点,进一步释放合作潜力,推动“16+1合作”提质增效。虽然中东欧国家通过“16+1合作”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由于中东欧国家间的差异性和国家体量较小的特点,增加了中国在该地区开展大型合作项目的难度。因为大型合作项目的建设,往往要牵涉多个中东欧国家才能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也要面对和处理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同诉求,困难可想而知。

  这一局面在2016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报告称,2016年“16+1合作”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领导人高端互访有力推动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从2016年一系列的高层活动来看,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四个中东欧国家的访问体现了对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重视和推进“16+1合作”的愿望。中国领导人的足迹遍及中欧、东南欧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等中东欧地区内三个重要次区域,也显示出当前中东欧地区在我国外交布局中的重要性。

  具体到“三海港区合作”,之所以说其有潜力成为“16+1合作”的示范项目,是因为2016年,“三海港区合作”路线图的日益清晰是“16+1合作”最突出的进展之一。2015年11月,李克强出席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谈及打造产能合作新样板,重点提出倡议开展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和黑海“三海港区合作”,即在有条件的港口合作建立产业聚集区,大力支持双方企业参与其中,拓展中国装备、欧洲技术和中东欧市场的结合,形成更多产能合作项目亮点。而在2016年,“三海港区”的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从最初单纯的企业参与进而开展产能合作,已演变为产业园区、物流通道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综合合作模式,未来前景日趋明朗。

  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社科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特约研究员赵纪周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2016年,中欧产能合作更加务实,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国已有25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大大提升了陆上货物运力。以塞尔维亚为例,斯梅代雷沃钢铁厂、塞匈铁路项目等都可谓中塞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领域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2016年中欧双向投资增长迅速,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仅2016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在欧洲并购投资总额就达724亿美元,超过了2015年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总额(400亿美元)。

  不过,报告指出,未来“16+1合作”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包括中东欧国家对“战略伙伴关系”理解欠深入,以及中国同中东欧国家间固有的经贸、投资不平衡问题依旧存在等。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