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政府辅助网站
於世成: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作为国家战略,近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将在原有基础上完善航运服务体系,形成有利的政策环境,其中将航运人才建设置于首位。

  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於世成在“2014年上海航运交易论坛”上表示,现代航运人才的短缺,已成为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大瓶颈。突破这一瓶颈,企业和科研院校需共同发力。

  人才紧缺为发展最大瓶颈

  据了解,目前国际航运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招募航运人才越来越困难,全球高级航运人才短缺,世界航运人才市场重心相应地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航海院校数量之多、办学规模之大均为世界首位,办学质量也较高,因此,世界顶级航运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

  然而,世界航运与交通行业咨询机构FISHER此前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上海航运服务业的高端人才数量仅为伦敦航运服务业高端人才总数的1/3,更为突出的是,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还无法胜任国际竞争与合作,也无法全面适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需要,尤其是高端人才极度缺乏。

  航运国际化,船舶大型化、高速化、智能化已成为航运业的发展趋势,这要求航运人才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动手操作、独立处事、组织协调等综合应对能力。现代航运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大瓶颈。

  企业:营造人才辈出良好环境

  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关键。於世成表示,人才难得,古有“三顾茅庐”,企业应当求贤似渴,营造人才辈出的生态环境对航运人才储备最为重要。

  然而,人才大多有其个人主见,不会随波逐流。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更大程度地包容人才,包容创新性。如何“筑巢引凤”,留住人才,如何与人才相容成为对企业管理者的重要挑战。

  目前,国际航运市场复苏迹象仍不明朗,在这个时候储备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为航运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培养航运人才的专业院校,上海海事大学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注重突出航运特色。

  於世成介绍,在办学过程中,上海海事大学融合了航运人才从业实践的特点与需求,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好“组合拳”。

  将航海类强势专业的培养目标转向航海技术与经营管理型相结合,培养国际开放型人才,如“驾驶+通信”、“轮机+船电”。将航运管理与财务会计类专业进行拓展,创新培养航运经济管理人才,如“新国际航运管理(英语+航运)”、“国际会计(英语+财会)”。

  同时,上海海事大学还花费大量资金部署国际游学项目,让学生在航运业务的全球性往来中,知识素养与能力水平协调发展。

  於世成指出,引进国际化标准对航运人才培养至关重要。2012年下半年,欧盟相关机构通过了对中国海事教育的专业评估。这意味着,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专业科研院校所颁发的海事教育毕业证书获得国际认可。今年上半年,上海海事大学接受英国轮机工程和海事工业协会的教学检查,最终通过测试,未来,上海海事大学的轮机工程专业证书可与国际对接。

  於世成表示,尽管航运企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但从毕业生的供需情况看,不少航运企业提供的岗位丝毫未减。上海海事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近年连年稳定在96%以上,国内外航运企业纷纷前来“订购”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航运企业趁行业低谷期储备人才,以期赢得下一轮竞争优势,这或许从一个侧面给航运业一丝欣慰,航运经济正加速回暖。

 
相关附件下载
  • 相关新闻
    今日热点
    一周热点
    一月热点
  • 沪ICP备: 沪B2-20050110-1     沪公网安备: 31022102000185号